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孩拿下汽修专业一等奖,谁说女子不如男?

2021年06月29日 13:29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在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求学的17岁女孩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目夺得一等奖,成为全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她说,很想借此机会证明女生做汽修同样优秀。(6月28日南方都市报)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现在的工厂普遍出现“女工荒”。一方面有企业歧视女性的原因,或者觉得女工干不好,或者觉得女工要生育照顾孩子而增加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女生本身的原因。一些女生觉得工厂的工作环境不是那么干净,而且较为枯燥,认为进工厂没前途。所以,即使不得不去读职校,毕业后也会逃离工厂,哪怕去商场或门店上班,虽然工资也不是很高,虽然同样没啥前途。

  可是,在古慧晶看来,她从小喜爱汽车,拒绝被标签化,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勇于为之拼搏,就能做一个优秀的能工巧匠。“那会我常想,如果长大后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己改装、自己修理,多酷啊”。因此,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熟记电路图,还通过坚持运动来保持体能。除课间操、吃饭和睡觉外,她大多时候扎进实训室里学习,甚至晚上课后留下来“加码”训练。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在两周内“掉秤”15斤。

  由此可以说,一个职业有没有前途,在于进入这个职业的人有没有对这个职业的爱好和梦想。如果没有爱好和梦想,看起来再有前途的职业,只是在岗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被动地应付工作,同样没有前途。

  那么,为何学生们很少有工厂里的职业梦想呢?这不得不说与家长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除了读书,大多聚焦在音美体方面。对孩子的暗示,也是即使成不了明星,也能有明星气质。在家长给孩子讲的故事里,很少有工程师的角色。如果孩子拿螺丝刀去拆解一个玩具汽车,家长往往马上就制止。类似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从小掐灭了孩子多元化的兴趣和梦想。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没有制造业兴趣和梦想的孩子,他们怎么会去读职业院校,读了职业院校后,又怎么有主观能动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学生读职业院校,除了各项政策助推外,还得鼓励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尊重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梦想,哪怕不鼓励,但也不要压制。只要孩子坚持兴趣和梦想,在什么行业都有前途。

  至于女孩的社会形象问题,家长们也不必担心。一个爱美的女孩,干什么工作都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像古慧晶,爱工装也爱红妆。她会身穿一袭白裙,画上古风妆容,撑着纸伞在旧巷道里回眸一笑。她平时喜欢下下象棋、逛街和摄影,曾获得2020年广东省校园摄影大赛二等奖。在古慧晶的朋友圈里,看那些造型精致的个人照,让人难以将她与汽修工作联系在一起。

  为兴趣和梦想在岗位上拼命干,在岗位外尽情美,女子不愧半边天。这或许是古慧晶给当今青年女性及其家长的一个启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女孩拿下汽修专业一等奖,谁说女子不如男?

2021-06-29 13:29 来源:东方网 丁慎毅

  在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求学的17岁女孩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目夺得一等奖,成为全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她说,很想借此机会证明女生做汽修同样优秀。(6月28日南方都市报)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现在的工厂普遍出现“女工荒”。一方面有企业歧视女性的原因,或者觉得女工干不好,或者觉得女工要生育照顾孩子而增加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女生本身的原因。一些女生觉得工厂的工作环境不是那么干净,而且较为枯燥,认为进工厂没前途。所以,即使不得不去读职校,毕业后也会逃离工厂,哪怕去商场或门店上班,虽然工资也不是很高,虽然同样没啥前途。

  可是,在古慧晶看来,她从小喜爱汽车,拒绝被标签化,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勇于为之拼搏,就能做一个优秀的能工巧匠。“那会我常想,如果长大后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己改装、自己修理,多酷啊”。因此,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熟记电路图,还通过坚持运动来保持体能。除课间操、吃饭和睡觉外,她大多时候扎进实训室里学习,甚至晚上课后留下来“加码”训练。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在两周内“掉秤”15斤。

  由此可以说,一个职业有没有前途,在于进入这个职业的人有没有对这个职业的爱好和梦想。如果没有爱好和梦想,看起来再有前途的职业,只是在岗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被动地应付工作,同样没有前途。

  那么,为何学生们很少有工厂里的职业梦想呢?这不得不说与家长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除了读书,大多聚焦在音美体方面。对孩子的暗示,也是即使成不了明星,也能有明星气质。在家长给孩子讲的故事里,很少有工程师的角色。如果孩子拿螺丝刀去拆解一个玩具汽车,家长往往马上就制止。类似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从小掐灭了孩子多元化的兴趣和梦想。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没有制造业兴趣和梦想的孩子,他们怎么会去读职业院校,读了职业院校后,又怎么有主观能动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学生读职业院校,除了各项政策助推外,还得鼓励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尊重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梦想,哪怕不鼓励,但也不要压制。只要孩子坚持兴趣和梦想,在什么行业都有前途。

  至于女孩的社会形象问题,家长们也不必担心。一个爱美的女孩,干什么工作都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像古慧晶,爱工装也爱红妆。她会身穿一袭白裙,画上古风妆容,撑着纸伞在旧巷道里回眸一笑。她平时喜欢下下象棋、逛街和摄影,曾获得2020年广东省校园摄影大赛二等奖。在古慧晶的朋友圈里,看那些造型精致的个人照,让人难以将她与汽修工作联系在一起。

  为兴趣和梦想在岗位上拼命干,在岗位外尽情美,女子不愧半边天。这或许是古慧晶给当今青年女性及其家长的一个启示。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