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好剧本稀缺成为“剧本杀”的软肋

2021年06月29日 07:12   来源:光明日报   徐伟明 龙其林

  “剧本杀”是当代不少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游戏,玩家通过在实景场馆搜集线索、推理,最后找出隐藏的凶手。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得“剧本杀”亟须规范化,这引发人们对于这一新兴行业发展的关注。

  2016年,第一批国外剧本游戏进入中国,随后几年,剧本游戏逐渐走出小众圈子,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数据显示,相关企业累计注册数量超过8000家,线下门店突破3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剧本杀”爱好者超过5000万。“剧本杀”游戏的迅速崛起,反映了年轻人休闲方式的改变与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必然面临所有新兴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无序发展问题。

  在“剧本杀”产业中,行业规范缺失,知识产权缺乏保障,好剧本稀缺,抄袭和同质化剧本泛滥、无聊情节过多等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好剧本稀缺只是“剧本杀”行业的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得不到保护,导致优秀编剧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创新能力不足,是“剧本杀”以及其他许多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旦有原创产品获得市场追捧,跟进者便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仿造,以求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从而导致产品原创者权益遭受侵害。当产品原创者的权益遭受长期不法侵害,经济效益锐减时,其结果必然令原创者深受其害,丧失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如果文化创新能力集体丧失,同质化、抄袭就成为必然现象。

  去年年底,导演郭敬明和于正都为自己曾经的抄袭行为发布长文致歉。但值得反思的是,很多抄袭事件发生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即便是抄袭当事人输了官司,也依然坚持不道歉、不进行赔偿。出现这种令人惊诧的现象,一方面在于法律缺乏对原创产品尤其是文化产品的有力保护,即使法院宣判了,当事人也可以拒不执行判决;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于抄袭、模仿行为过于宽容,默许甚至暗中鼓励抄袭、模仿,没有意识到此类现象对原创者及行业生态的巨大伤害。正因为抄袭成本低而获益高,铤而走险的人便会不断出现。郭敬明、于正的道歉,并非因为他们的觉悟突然提高,而是由于业内编剧作家集体抵制抄袭者、央视点评批评等因素推动。

  值得欣慰的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经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包括视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及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等有了更为严格、明确的保护,这将有利于包括“剧本杀”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创新能力的保护。

  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剧本杀”行业而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是必然现象,优胜劣汰才能促进行业长期、正常发展。但前提条件是这些竞争能在制度健全、市场规范、监督齐全的环境下进行,让创新能力在市场的温床上不断孵化、成长,如此,“剧本杀”行业才有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作者:徐伟明 龙其林,分别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好剧本稀缺成为“剧本杀”的软肋

2021-06-29 07:12 来源:光明日报 徐伟明 龙其林

  “剧本杀”是当代不少年轻人喜欢的一种游戏,玩家通过在实景场馆搜集线索、推理,最后找出隐藏的凶手。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得“剧本杀”亟须规范化,这引发人们对于这一新兴行业发展的关注。

  2016年,第一批国外剧本游戏进入中国,随后几年,剧本游戏逐渐走出小众圈子,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数据显示,相关企业累计注册数量超过8000家,线下门店突破3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剧本杀”爱好者超过5000万。“剧本杀”游戏的迅速崛起,反映了年轻人休闲方式的改变与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必然面临所有新兴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无序发展问题。

  在“剧本杀”产业中,行业规范缺失,知识产权缺乏保障,好剧本稀缺,抄袭和同质化剧本泛滥、无聊情节过多等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好剧本稀缺只是“剧本杀”行业的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得不到保护,导致优秀编剧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创新能力不足,是“剧本杀”以及其他许多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旦有原创产品获得市场追捧,跟进者便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仿造,以求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从而导致产品原创者权益遭受侵害。当产品原创者的权益遭受长期不法侵害,经济效益锐减时,其结果必然令原创者深受其害,丧失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如果文化创新能力集体丧失,同质化、抄袭就成为必然现象。

  去年年底,导演郭敬明和于正都为自己曾经的抄袭行为发布长文致歉。但值得反思的是,很多抄袭事件发生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即便是抄袭当事人输了官司,也依然坚持不道歉、不进行赔偿。出现这种令人惊诧的现象,一方面在于法律缺乏对原创产品尤其是文化产品的有力保护,即使法院宣判了,当事人也可以拒不执行判决;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于抄袭、模仿行为过于宽容,默许甚至暗中鼓励抄袭、模仿,没有意识到此类现象对原创者及行业生态的巨大伤害。正因为抄袭成本低而获益高,铤而走险的人便会不断出现。郭敬明、于正的道歉,并非因为他们的觉悟突然提高,而是由于业内编剧作家集体抵制抄袭者、央视点评批评等因素推动。

  值得欣慰的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经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包括视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及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等有了更为严格、明确的保护,这将有利于包括“剧本杀”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创新能力的保护。

  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剧本杀”行业而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是必然现象,优胜劣汰才能促进行业长期、正常发展。但前提条件是这些竞争能在制度健全、市场规范、监督齐全的环境下进行,让创新能力在市场的温床上不断孵化、成长,如此,“剧本杀”行业才有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作者:徐伟明 龙其林,分别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