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太空一日》启迪人生

2021年06月29日 06:56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文章被发到网上后,仅数小时就转发上万。回看2003年10月15日那不平凡的日子,杨利伟一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感叹,让人久久心潮不能平静。

  追星逐月的漫漫征程充满了挑战,杨利伟对牺牲是有心理准备的。从全文看,这种危险时刻出现了两次,“不怕牺牲”是关键词。第一次是在火箭上升至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那种“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感觉整整持续了26秒。第二次是在飞船返回途中,左、右两侧舷窗出现细密的裂纹。两次身临险境,杨利伟都没有停止工作。他冷静地观察、思考,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最终,他成功地把“中国人飞天”的宝贵经验带给了科研团队。可以说,正是那种舍生忘死、敢于胜利的精神,支持他成功渡过难关,也支持了其他航天员接力探索。

  神舟五号绕地飞行14圈,每次即将飞临中国上空时,杨利伟都非常期待。尽管每次经过某省份、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非常短,但他仍情不自禁地仔细查看、辨认。在《太空一日》中,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感受和发现。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他也能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认出祖国山川大地的模样。可见,这趟太空之旅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心怀祖国”。正是这种以身许国的强烈情感,激发了航天员们敢于担当、勇于直面挑战的精神力量。

  第三个关键词是“挑战未知”。人生常有未知事,太空旅行更是如此。往往,太空中的未知是和危险挂钩的。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杨利伟产生了一种倒悬的错觉。这是当时的地面训练难以模拟的一种状况。如果不克服这种错觉,航天员会以为自己在倒着飞行,严重时会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缺乏经验和处置的手段,杨利伟只能完全依靠意志来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正是艰难时刻的坚忍和顽强,促使他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推动了此后飞船舱体的改进。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恐怕很少能有机会像航天员那样,去体验神奇的太空之旅。但是,无论太空之旅,还是人生之路,挑战具有某种相似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未知,每个人都不应缺席;不怕牺牲,每个人都不应自弃;赤心报国,每个人都不应忘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太空一日》启迪人生

2021-06-29 06:56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文章被发到网上后,仅数小时就转发上万。回看2003年10月15日那不平凡的日子,杨利伟一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感叹,让人久久心潮不能平静。

  追星逐月的漫漫征程充满了挑战,杨利伟对牺牲是有心理准备的。从全文看,这种危险时刻出现了两次,“不怕牺牲”是关键词。第一次是在火箭上升至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那种“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感觉整整持续了26秒。第二次是在飞船返回途中,左、右两侧舷窗出现细密的裂纹。两次身临险境,杨利伟都没有停止工作。他冷静地观察、思考,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最终,他成功地把“中国人飞天”的宝贵经验带给了科研团队。可以说,正是那种舍生忘死、敢于胜利的精神,支持他成功渡过难关,也支持了其他航天员接力探索。

  神舟五号绕地飞行14圈,每次即将飞临中国上空时,杨利伟都非常期待。尽管每次经过某省份、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非常短,但他仍情不自禁地仔细查看、辨认。在《太空一日》中,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感受和发现。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他也能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认出祖国山川大地的模样。可见,这趟太空之旅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心怀祖国”。正是这种以身许国的强烈情感,激发了航天员们敢于担当、勇于直面挑战的精神力量。

  第三个关键词是“挑战未知”。人生常有未知事,太空旅行更是如此。往往,太空中的未知是和危险挂钩的。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杨利伟产生了一种倒悬的错觉。这是当时的地面训练难以模拟的一种状况。如果不克服这种错觉,航天员会以为自己在倒着飞行,严重时会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缺乏经验和处置的手段,杨利伟只能完全依靠意志来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正是艰难时刻的坚忍和顽强,促使他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推动了此后飞船舱体的改进。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恐怕很少能有机会像航天员那样,去体验神奇的太空之旅。但是,无论太空之旅,还是人生之路,挑战具有某种相似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未知,每个人都不应缺席;不怕牺牲,每个人都不应自弃;赤心报国,每个人都不应忘记。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