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生态财富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2021年06月10日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提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不仅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各地各部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青海,有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有着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发源地的“中华水塔”三江源,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孕育出沃野千里、灿烂文明;有着雄亘其间的祁连山脉,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只有在生态上作出贡献,才能实现青海的价值。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青海的生态建设。从2016年考察青海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要求青海“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再到此次将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上升为“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担当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责任。

  以“国之大者”的高度做好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历史的使命。这就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要站在更高起点,紧紧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际遇,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同时,在主动融入和对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要展现更大的作为、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全国一盘棋,必须将其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之大者”的高度、用好生态这种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部署,就不仅仅是对青海的要求,也是各地各部门都要抓好落实的工作。近年来,一些地区大力修复生态,实现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充分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辩证关系,高度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内涵。开启新征程,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提高站位,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让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让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中华民族、泽被子孙后代,方能不负伟大的时代、无愧伟大的人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生态财富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2021-06-10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提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不仅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明确部署,也为各地各部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青海,有着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有着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发源地的“中华水塔”三江源,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孕育出沃野千里、灿烂文明;有着雄亘其间的祁连山脉,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只有在生态上作出贡献,才能实现青海的价值。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青海的生态建设。从2016年考察青海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要求青海“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再到此次将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上升为“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担当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责任。

  以“国之大者”的高度做好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历史的使命。这就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要站在更高起点,紧紧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际遇,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同时,在主动融入和对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要展现更大的作为、作出新的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全国一盘棋,必须将其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之大者”的高度、用好生态这种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部署,就不仅仅是对青海的要求,也是各地各部门都要抓好落实的工作。近年来,一些地区大力修复生态,实现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充分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辩证关系,高度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内涵。开启新征程,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提高站位,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让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让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中华民族、泽被子孙后代,方能不负伟大的时代、无愧伟大的人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