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劝返”象群,更要“劝返”人类

2021年06月01日 07:57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从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向北进发的15头野象,连日来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小象吃了酒糟睡过头差点脱团,两头大象喝了村民的烤酒中途掉队,这些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在这看似充满野趣的消息背后,却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面对: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离开栖息地,踏上征程?我们该拿这群野象怎么办?即便这个象群被“劝返”,那今后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

  “断鼻家族”北上,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至少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当地象群频频离家出走,进入人类的生活范围,是因为人象冲突,人抢了大象的地盘,导致大象缺少生存空间。

  多年来,当地大量种植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导致保护区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生活在保护区的大象,只能进入居民点或种植区觅食。这看起来是大象入侵人类生活区,实际上是人类侵占了大象的领地。再加上当地采取各种措施,如装围栏阻拦大象,就相当于固化了人类种植的成果,造成了大象生存空间减少的既成事实。

  在保护区不足以生存,进入居民点又被驱赶,象群只好出走,探寻新的生存空间。事实上,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去年11月,另有18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迁到了勐仑镇。只是相对于“断鼻家族”,往南走的象群比较幸运,在离开保护区50公里的地方就找到了新家。

  如此说来,象群北上像一个隐喻,折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是维系自然平衡的重要基础。人类占据了自然的空间,动植物就不可避免地减少了生存空间。人类社会当然要发展,但过度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目前,野生亚洲象群体在云南的总数不超过300头,生活在勐养子保护区的不足100头,生存环境已经十分逼仄。如果人类种植范围继续扩大,那就不是象群出走的问题,而是种群能否保留的问题了。

  15头向北走的野象,如今面临窘境。它们已经跋涉400余公里,现在距离昆明城区不到100公里。让它们继续向北自由行,显然已不可持续,前方并没有象群栖息的理想地。每头大象都是“吃货”,大部分时间都在吃吃吃,把它们圈养起来不现实也不应该。所以,现在要做的是“劝返”象群,让“断鼻家族”回归原来的栖息地。

  这样,问题就回到了起点。“劝返”象群后,如何让它们安居乐业、不再出走,是关键的问题。现实办法是,人类应逐步停种侵入保护区的经济作物,有针对性地种植禾草植物,设立大象与人类的缓冲地带;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采取人工投喂的方式,帮助象群渡过难关。

  要让象群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好好生活,就需要人类避退三舍,如此才能避免人象冲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劝返”象群,更要“劝返”人类

2021-06-01 07:57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从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向北进发的15头野象,连日来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小象吃了酒糟睡过头差点脱团,两头大象喝了村民的烤酒中途掉队,这些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在这看似充满野趣的消息背后,却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面对: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为什么如此执着地离开栖息地,踏上征程?我们该拿这群野象怎么办?即便这个象群被“劝返”,那今后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

  “断鼻家族”北上,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至少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当地象群频频离家出走,进入人类的生活范围,是因为人象冲突,人抢了大象的地盘,导致大象缺少生存空间。

  多年来,当地大量种植茶叶、香蕉等经济作物,导致保护区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生活在保护区的大象,只能进入居民点或种植区觅食。这看起来是大象入侵人类生活区,实际上是人类侵占了大象的领地。再加上当地采取各种措施,如装围栏阻拦大象,就相当于固化了人类种植的成果,造成了大象生存空间减少的既成事实。

  在保护区不足以生存,进入居民点又被驱赶,象群只好出走,探寻新的生存空间。事实上,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去年11月,另有18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迁到了勐仑镇。只是相对于“断鼻家族”,往南走的象群比较幸运,在离开保护区50公里的地方就找到了新家。

  如此说来,象群北上像一个隐喻,折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是维系自然平衡的重要基础。人类占据了自然的空间,动植物就不可避免地减少了生存空间。人类社会当然要发展,但过度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目前,野生亚洲象群体在云南的总数不超过300头,生活在勐养子保护区的不足100头,生存环境已经十分逼仄。如果人类种植范围继续扩大,那就不是象群出走的问题,而是种群能否保留的问题了。

  15头向北走的野象,如今面临窘境。它们已经跋涉400余公里,现在距离昆明城区不到100公里。让它们继续向北自由行,显然已不可持续,前方并没有象群栖息的理想地。每头大象都是“吃货”,大部分时间都在吃吃吃,把它们圈养起来不现实也不应该。所以,现在要做的是“劝返”象群,让“断鼻家族”回归原来的栖息地。

  这样,问题就回到了起点。“劝返”象群后,如何让它们安居乐业、不再出走,是关键的问题。现实办法是,人类应逐步停种侵入保护区的经济作物,有针对性地种植禾草植物,设立大象与人类的缓冲地带;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采取人工投喂的方式,帮助象群渡过难关。

  要让象群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好好生活,就需要人类避退三舍,如此才能避免人象冲突。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