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文:合力打破城市治理中的信息壁垒

2021年05月26日 07:46   来源:法治日报   陈 文

  要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高度融合、深度交互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提高城市治理精准感知、精准管控、精细服务的能力,切实消除部门推诿、条块分割的治理困境

  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显示,中国现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壁垒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的顽疾和羁绊。

  信息壁垒是指信息数据难共用、信息交换难共通、信息运用难共享、信息处理难协同的信息屏障和隔阂现象。当前,由于职能部门太过分散,纵向又采取层级式任务分派方式,导致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标准不一、重复交叉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一些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公民隐私和规避责任的考虑,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联动机制,暂时没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此外,信息采集、分类、归档、处理标准欠缺,信息整合与共享处理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产生信息壁垒的现实因素。

  打破信息壁垒,首先要强化部门协同,促进城市治理的信息整合与数据共享。一方面,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对接,建立事件信息统一分拨平台,加强城市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以解决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交叉等问题为突破口,整合网络平台、统一登录入口、规范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治理数据信息的融合使用,打破部门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通过业务协同、流程优化、数据共享等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此外,要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高度融合、深度交互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提高城市治理精准感知、精准管控、精细服务的能力,切实消除部门推诿、条块分割、互不统属的治理困境,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治理协同、服务优化。

  其次,要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库的技术路径、协议模板、标准体系、制度规范等,完善信息数据的录入、编码、分类、处理、交换、共用、共享等标准,统一文字、表格、视频、图片的格式,从技术层面确保数据联通无障碍、信息共享无壁垒。制定和完善信息的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支撑的安全保障。合理规定信息共享和数据公开的权限、要求和标准,明晰各行业部门数据可否公开的范围和标准,在制度层面明确哪些数据应该公开、可以共享,哪些数据不应公开、不可共享。完善政务居务信息的发布标准,规范信息发布的主体责任、程序标准、时限要求和更新频率等,确保政务居务信息及时、准确、规范地发布和更新。

  最后,要推进数据整合,提高现代城市的“智治”能力。按照“统一平台、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打造跨部门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统筹整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完善信息共融、共用、共享的制度和机制,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办、工作协同。依据建设要求相近、保密程度相似、数据内容相通等标准,规范多种平台信息互通管理,保障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智能化分拨事项,智能化分析研判,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综治信息系统与“织网工程”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连接,解决基层网格员在信息收集时的重复录入、程序繁杂等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以综治信息系统为基础,探索编织统一的城市社会治理信息网,破除信息系统“条块管理,条强块弱”的格局,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服务效率,推进智慧治理。改变重建设轻使用、重采集轻处理的现象,以智能化应用为导向,深入开展数据挖掘和优化利用,对各部门的智慧化治理效能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全面促进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

  (作者系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陈文:合力打破城市治理中的信息壁垒

2021-05-26 07:46 来源:法治日报 陈 文

  要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高度融合、深度交互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提高城市治理精准感知、精准管控、精细服务的能力,切实消除部门推诿、条块分割的治理困境

  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显示,中国现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壁垒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的顽疾和羁绊。

  信息壁垒是指信息数据难共用、信息交换难共通、信息运用难共享、信息处理难协同的信息屏障和隔阂现象。当前,由于职能部门太过分散,纵向又采取层级式任务分派方式,导致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标准不一、重复交叉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一些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公民隐私和规避责任的考虑,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联动机制,暂时没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此外,信息采集、分类、归档、处理标准欠缺,信息整合与共享处理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产生信息壁垒的现实因素。

  打破信息壁垒,首先要强化部门协同,促进城市治理的信息整合与数据共享。一方面,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对接,建立事件信息统一分拨平台,加强城市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以解决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重复交叉等问题为突破口,整合网络平台、统一登录入口、规范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治理数据信息的融合使用,打破部门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通过业务协同、流程优化、数据共享等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此外,要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高度融合、深度交互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提高城市治理精准感知、精准管控、精细服务的能力,切实消除部门推诿、条块分割、互不统属的治理困境,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治理协同、服务优化。

  其次,要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库的技术路径、协议模板、标准体系、制度规范等,完善信息数据的录入、编码、分类、处理、交换、共用、共享等标准,统一文字、表格、视频、图片的格式,从技术层面确保数据联通无障碍、信息共享无壁垒。制定和完善信息的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支撑的安全保障。合理规定信息共享和数据公开的权限、要求和标准,明晰各行业部门数据可否公开的范围和标准,在制度层面明确哪些数据应该公开、可以共享,哪些数据不应公开、不可共享。完善政务居务信息的发布标准,规范信息发布的主体责任、程序标准、时限要求和更新频率等,确保政务居务信息及时、准确、规范地发布和更新。

  最后,要推进数据整合,提高现代城市的“智治”能力。按照“统一平台、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打造跨部门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统筹整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完善信息共融、共用、共享的制度和机制,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办、工作协同。依据建设要求相近、保密程度相似、数据内容相通等标准,规范多种平台信息互通管理,保障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智能化分拨事项,智能化分析研判,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综治信息系统与“织网工程”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连接,解决基层网格员在信息收集时的重复录入、程序繁杂等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以综治信息系统为基础,探索编织统一的城市社会治理信息网,破除信息系统“条块管理,条强块弱”的格局,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服务效率,推进智慧治理。改变重建设轻使用、重采集轻处理的现象,以智能化应用为导向,深入开展数据挖掘和优化利用,对各部门的智慧化治理效能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全面促进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

  (作者系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