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法治为市场主体活力护航

2021年04月16日 07:38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这一《条例》的通过,将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促进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战胜风险挑战、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据统计,去年我国市场主体非但没有因为疫情冲击而“退潮”“枯萎”,反而实现井喷——全年新设市场主体约2500万户,大幅超过2019年,实现逆势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新注册市场主体583.6万家,同比增幅高达58.3%。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四个字,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评价体系,营商环境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办企业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直接相关。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升级,江苏“不见面审批”成为亮丽名片,广州“十三五”期间企业开办时间从“4个工作日以内”压缩至半天……从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创新监管方式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近年来,全国各地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的举措扎实推进,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具体到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仍面临不少痛点、堵点。及时提炼总结,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土壤,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放”出更大活力。“放管服”改革,“放”字打头。放,为简政放权,关键在做减法。《条例》明确,推行当场办、一次办、限时办、网上办、异地可办,强调精简申请材料和登记环节,要求推动解决“注销难”……材料少了、时限短了、环节减了,其背后是事项精简、服务整合,流程再造,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快捷、更方便。

  “管”出更好秩序。“放管服”改革,“管”为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条例》要求,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进行明确,强调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针对性”等都是要管好有形之手,“无事不扰”,减少干预,提升监管的有效性,以更透明的规则、更科学的监管,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创业创新。

  “服”出更佳体验。“魔鬼”在细节里,优质体验也在细节里。《条例》对多个细节进行明确:不能当场登记的,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信息;登记机关应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材料……凡此种种,都是要抠细节、抓管理,从细微之处入手,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让企业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满意度。

  小智治事,大智立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条例》针对性强、含金量高、受益面广,将对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稳就业、保民生大有裨益。各地各部门要在抓落实上下细功夫,以改革推动,以法治护航,切实完善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这一基础性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让不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持续提升发展硬实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法治为市场主体活力护航

2021-04-16 07:38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这一《条例》的通过,将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促进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战胜风险挑战、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据统计,去年我国市场主体非但没有因为疫情冲击而“退潮”“枯萎”,反而实现井喷——全年新设市场主体约2500万户,大幅超过2019年,实现逆势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新注册市场主体583.6万家,同比增幅高达58.3%。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四个字,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评价体系,营商环境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办企业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直接相关。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升级,江苏“不见面审批”成为亮丽名片,广州“十三五”期间企业开办时间从“4个工作日以内”压缩至半天……从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创新监管方式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近年来,全国各地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的举措扎实推进,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具体到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仍面临不少痛点、堵点。及时提炼总结,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土壤,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放”出更大活力。“放管服”改革,“放”字打头。放,为简政放权,关键在做减法。《条例》明确,推行当场办、一次办、限时办、网上办、异地可办,强调精简申请材料和登记环节,要求推动解决“注销难”……材料少了、时限短了、环节减了,其背后是事项精简、服务整合,流程再造,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快捷、更方便。

  “管”出更好秩序。“放管服”改革,“管”为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条例》要求,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进行明确,强调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分级分类、“双随机、一公开”、“针对性”等都是要管好有形之手,“无事不扰”,减少干预,提升监管的有效性,以更透明的规则、更科学的监管,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创业创新。

  “服”出更佳体验。“魔鬼”在细节里,优质体验也在细节里。《条例》对多个细节进行明确:不能当场登记的,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信息;登记机关应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材料……凡此种种,都是要抠细节、抓管理,从细微之处入手,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让企业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满意度。

  小智治事,大智立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条例》针对性强、含金量高、受益面广,将对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稳就业、保民生大有裨益。各地各部门要在抓落实上下细功夫,以改革推动,以法治护航,切实完善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这一基础性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让不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持续提升发展硬实力。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