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兴产业投资是扩内需重要抓手

2021年04月16日 0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新兴产业投资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令国际环境更趋复杂。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国需要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对于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有利于拓展内需空间。投资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内需必须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依然是政府部门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及引导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2020年,在消费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年内便恢复了正增长,使我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后劲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最后,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有利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可以提升未来优质增量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对我国来说,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补足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解决有关“卡脖子”问题,畅通产业循环。

  今年以来,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密集上新,新兴产业成为各地产业招商和投资的重点方向。不过,由于新兴产业通常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行业,投资门槛高、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有的地方并不具备相关产业发展的禀赋条件以及项目识别、风险评估能力,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盲目上项目,容易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烂尾工程。而且,部分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及当地金融机构往往会扮演重要角色,项目后期建设和投产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引发地方财政、金融风险。

  因此,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要优先把好“设计关”。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落实新兴产业发展“施工图”时,需要首先做好统筹规划,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一是要优化规划布局。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禀赋特点、产业迭代规律,综合行业需求、技术水平、人员团队、资金保障等多方面考虑,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科学规划新兴产业项目类型和区域布局,引导企业理性投资。

  二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加强针对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投产及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行业在建产能增长明显超出实际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和项目调整。建立地方政府、银行、投资基金等项目融资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进行风险警示。

  三是要完善市场体系。明晰企业和政府权责边界,坚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自主决策,政府主要负责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严格行业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并完善问责机制,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项目通报问责。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犁 赵硕刚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本文由《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社供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兴产业投资是扩内需重要抓手

2021-04-16 06:54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新兴产业投资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令国际环境更趋复杂。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国需要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对于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有利于拓展内需空间。投资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内需必须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依然是政府部门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及引导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2020年,在消费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年内便恢复了正增长,使我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

  其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后劲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最后,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有利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可以提升未来优质增量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对我国来说,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补足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解决有关“卡脖子”问题,畅通产业循环。

  今年以来,各地重点项目建设密集上新,新兴产业成为各地产业招商和投资的重点方向。不过,由于新兴产业通常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行业,投资门槛高、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有的地方并不具备相关产业发展的禀赋条件以及项目识别、风险评估能力,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盲目上项目,容易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烂尾工程。而且,部分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及当地金融机构往往会扮演重要角色,项目后期建设和投产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引发地方财政、金融风险。

  因此,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要优先把好“设计关”。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落实新兴产业发展“施工图”时,需要首先做好统筹规划,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一是要优化规划布局。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禀赋特点、产业迭代规律,综合行业需求、技术水平、人员团队、资金保障等多方面考虑,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科学规划新兴产业项目类型和区域布局,引导企业理性投资。

  二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加强针对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投产及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行业在建产能增长明显超出实际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和项目调整。建立地方政府、银行、投资基金等项目融资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进行风险警示。

  三是要完善市场体系。明晰企业和政府权责边界,坚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自主决策,政府主要负责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严格行业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并完善问责机制,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项目通报问责。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犁 赵硕刚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本文由《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社供稿)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