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不要老想着割韭菜

2021年04月08日 09:09   来源:红网   邱怡

  4月1日晚,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充电登陆纳斯达克,市值21.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成为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同天,街电宣布合并主要立足南方的搜电,发布的公告显示合并后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日订单峰值将达到300万单/天,市场份额行业第一。(4月2日 财新网) 

  近日来,国内主要充电宝品牌的大动作昭示着共享充电宝市场已经打开,“三电一兽”格局基本稳定,竞争进入新阶段。但同时,“共享充电宝一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又集体涨价”等话题表明,资本正挥起镰刀割韭菜,共享充电宝已经从雪中送炭转为趁火打劫,试图以对用户支付底线的不断挑战来打破收入天花板。

  抢占市场花的巨额补贴需回本?实际上是市场打开后急迫的敛财需要。行业发展初期,为了打开市场,获得生存空间,所以定价比较低,为1元/小时,方便又经济。然而,当消费者逐渐适应并习惯之后,它却数度涨价,且呈现出阶梯式增长。不少用户发现,在商圈、医院、酒吧等地,价格高得离谱。企业可以说是妥妥地踩着了用户痛点。即便企业声称是为了回本,却也透着一股处心积虑的磨刀霍霍之感,吃相委实不算好看,要钱要得明目张胆。

  共享充电宝企业都是在给商户打工?实际上是双方联合共同赚用户的钱。共享充电宝要实现充足的覆盖率,让用户取用方便,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盈利,于是与线下各大商场商户的合作便势在必行。品牌给商户租金以换取线下的投放,同时招募地区加盟伙伴,如此,分成是不低的费用。但是这并不是品牌疯狂涨价的原因。商户与品牌是有合作与竞争的双方,都有抵抗和转移投入成本的能力,不存在商户对品牌的绝对优势。所以企业回应中的“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增加运营成本”并不能成为其数次涨价的理由,其本质是在转移用户的情绪焦点,企图清除赚钱障碍。

  如今怪兽充电上市、街电搜电合并,看得出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之策,但是一味地涨价就是走错了路,观众并不会买单。如今大家都表示买一个充电宝更方便,具体情况如何虽未可知,但共享充电宝行业硬伤已经凸显。实际上,解决共享充电宝的收入天花板的关键并不在每小时的单价上,准入壁垒和技术门槛低、场景局限、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等问题才真正亟待解决。

  企业不要天真地认为线下的覆盖就等于对用户的掌握,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一旦遭遇较高的价格,完全可能选择放弃使用。除非企业只打算挣那个趁火打劫的钱,否则,还是更努力地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切实服务消费者为好,不要目光短浅地想着割韭菜。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不要老想着割韭菜

2021-04-08 09:09 来源:红网 邱怡

  4月1日晚,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充电登陆纳斯达克,市值21.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成为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同天,街电宣布合并主要立足南方的搜电,发布的公告显示合并后用户规模将突破3.6亿,日订单峰值将达到300万单/天,市场份额行业第一。(4月2日 财新网) 

  近日来,国内主要充电宝品牌的大动作昭示着共享充电宝市场已经打开,“三电一兽”格局基本稳定,竞争进入新阶段。但同时,“共享充电宝一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又集体涨价”等话题表明,资本正挥起镰刀割韭菜,共享充电宝已经从雪中送炭转为趁火打劫,试图以对用户支付底线的不断挑战来打破收入天花板。

  抢占市场花的巨额补贴需回本?实际上是市场打开后急迫的敛财需要。行业发展初期,为了打开市场,获得生存空间,所以定价比较低,为1元/小时,方便又经济。然而,当消费者逐渐适应并习惯之后,它却数度涨价,且呈现出阶梯式增长。不少用户发现,在商圈、医院、酒吧等地,价格高得离谱。企业可以说是妥妥地踩着了用户痛点。即便企业声称是为了回本,却也透着一股处心积虑的磨刀霍霍之感,吃相委实不算好看,要钱要得明目张胆。

  共享充电宝企业都是在给商户打工?实际上是双方联合共同赚用户的钱。共享充电宝要实现充足的覆盖率,让用户取用方便,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盈利,于是与线下各大商场商户的合作便势在必行。品牌给商户租金以换取线下的投放,同时招募地区加盟伙伴,如此,分成是不低的费用。但是这并不是品牌疯狂涨价的原因。商户与品牌是有合作与竞争的双方,都有抵抗和转移投入成本的能力,不存在商户对品牌的绝对优势。所以企业回应中的“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增加运营成本”并不能成为其数次涨价的理由,其本质是在转移用户的情绪焦点,企图清除赚钱障碍。

  如今怪兽充电上市、街电搜电合并,看得出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之策,但是一味地涨价就是走错了路,观众并不会买单。如今大家都表示买一个充电宝更方便,具体情况如何虽未可知,但共享充电宝行业硬伤已经凸显。实际上,解决共享充电宝的收入天花板的关键并不在每小时的单价上,准入壁垒和技术门槛低、场景局限、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等问题才真正亟待解决。

  企业不要天真地认为线下的覆盖就等于对用户的掌握,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一旦遭遇较高的价格,完全可能选择放弃使用。除非企业只打算挣那个趁火打劫的钱,否则,还是更努力地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切实服务消费者为好,不要目光短浅地想着割韭菜。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