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照新:打好种业翻身仗 完善体制机制是关键

2021年04月08日 07:59   来源:光明日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增强我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既需要通过增加投入,开展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种业技术差距,同时,更需要完善科研保障,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瞄准高新技术和特色品种重点发力。当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75%和85%。种业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精尖领域和部分特色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种业翻身仗要围绕这两个领域重点发力。

  一是瞄准先进育种技术奋起直追。我国的种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科研投入很少,科研投入占比偏低。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总和还赶不上一家跨国农业公司的种业研发投入,这客观上导致我国农业在先进育种技术领域与国际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领域差距明显。未来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需要在这些高精尖领域发力,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力,提升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地位。

  二是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带动了特色高端农产品的发展。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品种培育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耐储番茄、甜椒等一些蔬菜种子进口大幅增加,进口占比甚至超过了50%,部分进口种子价格甚至超过黄金价格,这也是引发对国内种业担忧的一个重要缘由。

  从未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成本上升,满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要求的特色品种需求将明显增加,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将进一步凸显。因此,提升我国种业的竞争力,不仅要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领域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需要在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产品领域培育一批规模不大,但在细分市场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隐形冠军”,从而形成我国研发和产业的整体优势。

  无论是在先进育种领域进行赶超,还是培育众多特色品种的“隐形冠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继续增加种业研发投入,又需要通过完善科研保障,强化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才能够推动我国种业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主体的地位。由于诸多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大部分育种科研人员仍然集中在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品种界限不够明确,形成了一些领域投入多、论文数量多,但品种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怪象。建议通过出台育种公益性研究3年和5年重点目录等方式,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研究范围,推动更多优秀的育种人才转入企业。与此同时,把种业龙头企业作为品种研发的重点支持主体,向研发投入加大倾斜,不断增强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

  此外,要进一步强化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发市场主体品种研发的根本。实践中,各地涌现了大量的育种民间高手,在很多特色品种领域都表现出色,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民间高手大多未能实现持续发展。反观欧盟、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众多的“隐形冠军”大部分都是因为长期专注某个领域而成为行业的“独角兽”。这些“独角兽”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新品种的强有力的保护。我国应尽快引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保护原始创新,同时强化市场监管,让原创性育种企业能够获得优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调动培育品种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同时,要强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发达国家种业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种业科研投入不足,加上各自为政,导致种质资源分散在各个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手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种质资源库,这成为制约我国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瓶颈。应加快推动《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的落实,增加投入力度,强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为我国种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打赢种业翻身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要有历史的耐心和战略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完善科研体制和产权保护这两个“牛鼻子”,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我国进入世界种业强国的行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张照新:打好种业翻身仗 完善体制机制是关键

2021-04-08 07:59 来源:光明日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增强我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既需要通过增加投入,开展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种业技术差距,同时,更需要完善科研保障,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瞄准高新技术和特色品种重点发力。当前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75%和85%。种业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精尖领域和部分特色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种业翻身仗要围绕这两个领域重点发力。

  一是瞄准先进育种技术奋起直追。我国的种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科研投入很少,科研投入占比偏低。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总和还赶不上一家跨国农业公司的种业研发投入,这客观上导致我国农业在先进育种技术领域与国际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领域差距明显。未来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需要在这些高精尖领域发力,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力,提升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地位。

  二是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带动了特色高端农产品的发展。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品种培育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耐储番茄、甜椒等一些蔬菜种子进口大幅增加,进口占比甚至超过了50%,部分进口种子价格甚至超过黄金价格,这也是引发对国内种业担忧的一个重要缘由。

  从未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成本上升,满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要求的特色品种需求将明显增加,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将进一步凸显。因此,提升我国种业的竞争力,不仅要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领域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需要在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产品领域培育一批规模不大,但在细分市场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隐形冠军”,从而形成我国研发和产业的整体优势。

  无论是在先进育种领域进行赶超,还是培育众多特色品种的“隐形冠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继续增加种业研发投入,又需要通过完善科研保障,强化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才能够推动我国种业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主体的地位。由于诸多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大部分育种科研人员仍然集中在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品种界限不够明确,形成了一些领域投入多、论文数量多,但品种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怪象。建议通过出台育种公益性研究3年和5年重点目录等方式,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研究范围,推动更多优秀的育种人才转入企业。与此同时,把种业龙头企业作为品种研发的重点支持主体,向研发投入加大倾斜,不断增强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

  此外,要进一步强化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发市场主体品种研发的根本。实践中,各地涌现了大量的育种民间高手,在很多特色品种领域都表现出色,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民间高手大多未能实现持续发展。反观欧盟、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众多的“隐形冠军”大部分都是因为长期专注某个领域而成为行业的“独角兽”。这些“独角兽”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新品种的强有力的保护。我国应尽快引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保护原始创新,同时强化市场监管,让原创性育种企业能够获得优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调动培育品种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同时,要强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发达国家种业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种业科研投入不足,加上各自为政,导致种质资源分散在各个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手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种质资源库,这成为制约我国品种培育的一个重要瓶颈。应加快推动《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的落实,增加投入力度,强化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为我国种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打赢种业翻身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更要有历史的耐心和战略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完善科研体制和产权保护这两个“牛鼻子”,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我国进入世界种业强国的行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