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颐武:突破西方话语屏障,呈现中国现实

2021年03月26日 07:37   来源:环球时报   张颐武

  围绕新疆的扭曲报道和负面宣传,已经成为最近西方一些媒体的热点,也成为一些势力炒作中国议题的焦点。

  西方一些势力多方鼓动造势,经过相当长时间反复地在这一议题上下功夫,包括虚假证人证言的各种展示,主流媒体舆论的多方渲染,网络舆论的全面造势,NGO或行业组织的密集发声,最终政府正式出面跟进,再由舆论广泛放大,最终构成了一种极为强势的话语。其声势也对一般公众或企业造成强力威慑,把新疆问题逐渐变成一种在西方好像是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确”,任何反对意见都被边缘化,排斥在舆论和话语主流之外。像新疆棉花生产“强制劳动”这种根本毫无事实根据,不值一驳的荒谬表达,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主流叙述,变成屏蔽真实状况的话语屏障。这种话语屏障形成意义,在于把一切客观声音刻意地说成是中国人的宣传,是不可相信的。用这样的方法形成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让真实的反而变成了无用的。其话语之所以只存在于他们自己的圈子中,就是有效地排斥真实信息的结果。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虚假的话语屏障最终一定会破产;另一方面,当前情况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努力,更多的专注度去突破话语屏障,让真实打破虚假,扭转舆论氛围。

  首先,需要中国社会、媒体和公众能够对于真实情况持续不断地、反复地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做介绍。对每一个谎言都用真实做坚决的回应,每一个无根据的说法都要被查实回应。官方不断的正式回应确实在起作用,同时民间也需要密集发声,以保证在每一个相关场合,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都要有真实的声音。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和行业组织都要在相关状况中发出声音,不断努力让真实有机会呈现。虽然这样的声音依然有可能被屏蔽,但密集发声,毕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屏障,让西方的公众听到。这就需要全社会对于议题本身有高度的认识,不断努力抓住陈述真实的机会。持续、不断地发出真实的声音本身就有力量,提升这方面的密度和强度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对于各种受到压力或处在两难状态下的企业等所发表的不当言论和错误选择,比如当它们公然违背国际贸易准则时,在坚决澄清和回应基础上,要善用国际规则和标准,合法合理地进行必要回应,民间和公众的回应是一个重要方面,行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回应亦然。在多方努力、反复澄清事实的基础上,力争回到合乎贸易准则的状态。

  再次,客观呈现事实,可以让更多的第三方发出声音,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舆论能够不断地将真实传送出去。在国际社会多一个能够发出真实声音的人,就会少一点误解和偏见。同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多边场合中也努力地呈现真实。

  最后,需要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中努力地呈现真实状况。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性,让真实声音能够得到传播。这一方面需要跟进和追踪那些不公正的报道和言论,以投书、跟帖、评论等等一切可行的方式呈现真实,让每一个虚假的声音出现之后,都有真实的声音跟进。让普通人的现身说法,让当事人的客观见证,能够通过一切缝隙“漏”出来。用客观来败虚假的兴,用真实来消虚假的力。

  当前“新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焦点。突破话语屏障,最终呈现真实,需要更坚韧的耐心,更坚决的努力,更坚定的意志,需要整个中国社会有更多作为。(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张颐武:突破西方话语屏障,呈现中国现实

2021-03-26 07:37 来源:环球时报 张颐武

  围绕新疆的扭曲报道和负面宣传,已经成为最近西方一些媒体的热点,也成为一些势力炒作中国议题的焦点。

  西方一些势力多方鼓动造势,经过相当长时间反复地在这一议题上下功夫,包括虚假证人证言的各种展示,主流媒体舆论的多方渲染,网络舆论的全面造势,NGO或行业组织的密集发声,最终政府正式出面跟进,再由舆论广泛放大,最终构成了一种极为强势的话语。其声势也对一般公众或企业造成强力威慑,把新疆问题逐渐变成一种在西方好像是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确”,任何反对意见都被边缘化,排斥在舆论和话语主流之外。像新疆棉花生产“强制劳动”这种根本毫无事实根据,不值一驳的荒谬表达,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成为主流叙述,变成屏蔽真实状况的话语屏障。这种话语屏障形成意义,在于把一切客观声音刻意地说成是中国人的宣传,是不可相信的。用这样的方法形成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让真实的反而变成了无用的。其话语之所以只存在于他们自己的圈子中,就是有效地排斥真实信息的结果。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虚假的话语屏障最终一定会破产;另一方面,当前情况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努力,更多的专注度去突破话语屏障,让真实打破虚假,扭转舆论氛围。

  首先,需要中国社会、媒体和公众能够对于真实情况持续不断地、反复地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做介绍。对每一个谎言都用真实做坚决的回应,每一个无根据的说法都要被查实回应。官方不断的正式回应确实在起作用,同时民间也需要密集发声,以保证在每一个相关场合,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都要有真实的声音。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和行业组织都要在相关状况中发出声音,不断努力让真实有机会呈现。虽然这样的声音依然有可能被屏蔽,但密集发声,毕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屏障,让西方的公众听到。这就需要全社会对于议题本身有高度的认识,不断努力抓住陈述真实的机会。持续、不断地发出真实的声音本身就有力量,提升这方面的密度和强度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对于各种受到压力或处在两难状态下的企业等所发表的不当言论和错误选择,比如当它们公然违背国际贸易准则时,在坚决澄清和回应基础上,要善用国际规则和标准,合法合理地进行必要回应,民间和公众的回应是一个重要方面,行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回应亦然。在多方努力、反复澄清事实的基础上,力争回到合乎贸易准则的状态。

  再次,客观呈现事实,可以让更多的第三方发出声音,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舆论能够不断地将真实传送出去。在国际社会多一个能够发出真实声音的人,就会少一点误解和偏见。同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多边场合中也努力地呈现真实。

  最后,需要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中努力地呈现真实状况。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性,让真实声音能够得到传播。这一方面需要跟进和追踪那些不公正的报道和言论,以投书、跟帖、评论等等一切可行的方式呈现真实,让每一个虚假的声音出现之后,都有真实的声音跟进。让普通人的现身说法,让当事人的客观见证,能够通过一切缝隙“漏”出来。用客观来败虚假的兴,用真实来消虚假的力。

  当前“新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焦点。突破话语屏障,最终呈现真实,需要更坚韧的耐心,更坚决的努力,更坚定的意志,需要整个中国社会有更多作为。(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