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伴随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的揭晓,有关“三星堆”的话题迅速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同时,纷繁的流言也搭上了这股“考古热”的便车。尽管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快速回应有关三星堆的传说,但诸如“三星堆文明的真相被隐瞒”“三星堆文明源自外星”“中华文明源于西亚”等论调依然很有市场,因其满足了吃瓜群众的猎奇心理,成为了许多自媒体吸引流量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自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被发现以来,有关三星堆文明起源的争议便从未停止。当时发掘出的青铜神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等奇特文物与人们印象里的中国中原文化存在巨大差别。于是,有关“三星堆是域外文明”的猜测甚嚣尘上。但35年后,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掘再次启动,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包含大量珍贵文物。专家据此分析,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的直接目的是还原历史真相。对于真相的揭露,考古人应该立足于严谨的学术论证和确凿的文物实证。公众在拥抱“考古热”的同时,也要警惕夹杂其中的虚假信息。否则,相关不实之词不仅会给中国考古界扣上了一头“黑锅”,有损其公信力,更会误导考古小白们从根源上否定华夏文明的正统性,从而缺失文化自信。
另外,受三星堆遗址新发现掀起的“考古热”影响,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探险、悬疑类小说的销售量也有所增长。这些文学作品固然能够激发读者探寻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盗墓小说”会让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停留在戏剧性、故事性的刻板印象上,进而忽略考古的严肃性、正当性与重要性。在不少影视剧中,盗墓被表现为“探险摸金”的光辉冒险行动,甚至有人认为考古就是盗墓,可以借此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为了消除上述“考古热”背后的忧思,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公众考古”。所谓“公众考古”,就是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并融入公众生活,包括文化资源管理、考古教育等行为,其发生场所可涵盖学校、公园、博物馆等。
真正的“考古热”,是让考古资源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让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三星堆博物馆就曾推出三星堆祈福神官主题盲盒,将5个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形象打造为一个青铜时代的“偶像天团”。这些文创产品深受民众喜爱,在输出历史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三星堆遗址的影响力。
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掘活动中,官方媒体运用直播、深度报道、访谈等方式,明确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展现了考古人员的专业性,呈现了华夏文明的多样性。面对考古,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理应少些哗众取宠,多些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