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林盼:增加公共消费贵在“精准”

2021年03月22日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此,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积蓄发展动能,对冲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或非营利性机构承担费用、向全社会提供的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包括政府自身消费(行政开支)和社会性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能够使消费者的经济负担相对减轻,这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比如,大家熟悉的政府发放消费券,就是增加公共消费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国公共消费的支出规模逐年扩大,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公共消费的作用十分重要,那么是否可以无限度地增加公共消费呢?当然不行。

  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经费,是公共消费的主要支撑力量。这些资金是有限的,将资金过度投入到公共消费中,会大大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在倡导公共消费时,通常采用“合理增加”这一取向,希望通过提高支出效率的方式,让有限的公共消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合理增加”?关键是做到“精准”二字。

  具体来看,政府应当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消费领域的短板和瓶颈,梳理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核心问题。调研工作可以由政府委派人员进行,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追踪公共消费的使用情况。政府以此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对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能否以“知己知彼”的态度推动公共消费,是决定需求侧管理能否提升质量的重要因素。拿之前被广泛使用的消费券来说,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在短暂地刺激居民消费之后,便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正是精准度不够。比如,在消费券发放的过程中,对商品的类别缺乏清晰定位,一些“刚需商品”借着消费券的“东风”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这就难以起到持续刺激消费的作用。又如,一些消费券的发放属于跟风行为,商家对消费券增加了使用期限、范围等约束条件,部分消费者拿到了消费券也难以有效利用,造成消费需求和实际购买之间的“错位”。

  由此可见,像发放消费券这样的增加公共消费的行为,应当对商品、商家和居民的消费进行精准识别。文化旅游、娱乐健身、交通运输等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多的关联行业,且可以成为长期消费、固定消费的对象,应该是发放消费券的主要领域。同时,还要采用数据追踪等方法,对商家修改消费券使用规则甚至变相加价等行为进行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尤为重要的是,需对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前预判,了解消费者的兴趣和品类偏好。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券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不至于出现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的情况。

  从发放消费券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增加公共消费的问题上不能搞“大水漫灌”。各级政府和机构应当提高施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精心设计和管理公共消费的内容和流程,坚持结果导向,注重施策效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有效提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他们愿意消费、满意消费,尽可能地将增加的公共消费花在刀刃上。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林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林盼:增加公共消费贵在“精准”

2021-03-22 07:22 来源:经济日报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此,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积蓄发展动能,对冲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或非营利性机构承担费用、向全社会提供的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包括政府自身消费(行政开支)和社会性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能够使消费者的经济负担相对减轻,这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比如,大家熟悉的政府发放消费券,就是增加公共消费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国公共消费的支出规模逐年扩大,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公共消费的作用十分重要,那么是否可以无限度地增加公共消费呢?当然不行。

  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经费,是公共消费的主要支撑力量。这些资金是有限的,将资金过度投入到公共消费中,会大大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在倡导公共消费时,通常采用“合理增加”这一取向,希望通过提高支出效率的方式,让有限的公共消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合理增加”?关键是做到“精准”二字。

  具体来看,政府应当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消费领域的短板和瓶颈,梳理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核心问题。调研工作可以由政府委派人员进行,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追踪公共消费的使用情况。政府以此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对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能否以“知己知彼”的态度推动公共消费,是决定需求侧管理能否提升质量的重要因素。拿之前被广泛使用的消费券来说,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在短暂地刺激居民消费之后,便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正是精准度不够。比如,在消费券发放的过程中,对商品的类别缺乏清晰定位,一些“刚需商品”借着消费券的“东风”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这就难以起到持续刺激消费的作用。又如,一些消费券的发放属于跟风行为,商家对消费券增加了使用期限、范围等约束条件,部分消费者拿到了消费券也难以有效利用,造成消费需求和实际购买之间的“错位”。

  由此可见,像发放消费券这样的增加公共消费的行为,应当对商品、商家和居民的消费进行精准识别。文化旅游、娱乐健身、交通运输等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多的关联行业,且可以成为长期消费、固定消费的对象,应该是发放消费券的主要领域。同时,还要采用数据追踪等方法,对商家修改消费券使用规则甚至变相加价等行为进行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尤为重要的是,需对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前预判,了解消费者的兴趣和品类偏好。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券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不至于出现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的情况。

  从发放消费券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增加公共消费的问题上不能搞“大水漫灌”。各级政府和机构应当提高施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精心设计和管理公共消费的内容和流程,坚持结果导向,注重施策效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有效提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他们愿意消费、满意消费,尽可能地将增加的公共消费花在刀刃上。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林盼)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