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提出,幼儿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症结在于我国出台的关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的政策主要对标的是“编制”而不是“教师”。他建议对标相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给予无编教师相同的工资待遇并向社会公示。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几个“考编群”。考编有多必要?考上了,进公办园,端“铁饭碗”,收入稳定、福利齐全;考不上,进民办园当民办幼教,即使挤进公办园也只属于非编教师,工资、补贴、稳定性等都矮人一截。明明干着同样的活,甚至还多干活,待遇却远远比不上在编教师,而且一听说园区合并等消息,就担心自己的工作朝不保夕。在教育行业里,幼师原本就属于需要付出更多体力、收入较低、编制较少的群体,如果再让待遇随着编制走,就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非编幼师的烦心事,也反映了整个教师群体乃至许多行业内非编人员集体面临的现状。在待遇与编制的深度绑定下,有些行业不仅做不到同工同酬,甚至连五险一金都区别对待。更有甚者,让非编人员充当免费劳力,还动辄把“非编多劳”挂在嘴边,令人委屈难言;而一旦出现用人单位结构调整,最先“被优化”的也是非编人员。长此以往,不公平的种子在非编人员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持续提高学前教育业者待遇,并引导惠及所有教师,但如果在 “在编”和“非编”之间制造差别待遇,好政策就很难照进非编幼师的现实。也难怪有人说,“都是编制惹的祸!”
都是编制惹的祸吗?编制本无罪,破除不公才是根本。编制在定岗、定员、定责、定酬等方面的功能,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避免机构臃肿等非常必要。改革中需要打破的是附着在编制上的红利,它们代表身份、地位、待遇,每一个上面都写着“内外有别”,加剧了不公。唯有从制度上打破这些身份壁垒,让编制回归管理的功能,以同工同酬为尺量才而用,才能让好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从业者,给人们踏踏实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