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维护“拉面哥”不想红的权利

2021年03月05日 07:47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都是出大力的,赚钱不容易,不好意思涨价。”近日,15年坚持卖3块钱一碗面的山东大哥程运付因憨厚品性走红网络,被网友亲昵地称为“拉面哥”。然而,与空前关注相伴而来的是巨大烦恼——上百名主播举着手机,将“拉面哥”家围了个水泄不通,直播的、跳舞的、示爱的、卖货的,导致他无法出摊,断了生活来源。

  15年勤恳摆摊一朝被毁,“拉面哥”的魔幻经历令人嗟叹。而这,并不是“草根”变“网红”后的唯一悲剧。近年来,从“犀利哥”到“大衣哥”,从“杀鱼弟”到“小马云”,很多普通人猛然间被拖入流量漩涡,生活日常暴露于聚光灯下,人生轨迹甚至因此改变。可热度来得快,散得也快,新鲜劲儿一过,当事人再度“泯然众人矣”,徒留一地纷扰狼藉。更荒唐的是,这种炒作模式下,流量盯上的已不限于“人畜无害”的群体,“霸座男”“地铁凤爪女”“不打工男”等践踏社会公序良俗之人都能成为被炒作的对象,“逐腥”“逐臭”俨然形成了一种低俗文化。

  有艺术家曾预言,“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社交媒体的繁荣,特别是短视频时代的来临,让这样的一瞬爆红成为可能。然而,互联网在赋予人人“出名权”的同时,却无法给予每个人拒绝出名、拒绝被围观的权利。就拿“拉面哥”来说,尽管他反复申明自己并不想红,只想安安心心过日子,但流量巨潮还是不由分说地将他裹挟其中。有人建议“拉面哥”诉诸法律,但毕竟大多数“草根网红”的法律素养、权利意识有所欠缺,当真维权也未必容易。到头来,这份宽容让炒作者更加肆无忌惮,不惜在骚扰、窥私、滥用肖像权等灰色地带疯狂试探。

  网红经济光怪陆离,视频平台与经纪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更贵的广告费、更大的市值,短视频平台的功能几乎都围绕“炒作”设计,恨不得天天都有新网红,日日都能上热搜。直播打赏、广告分成、算法推荐……在赤裸裸的金钱激励机制下,大量的经纪公司、MCN机构聚集在网红产业链上,为了“吸睛”无所不用其极。浮躁与贪婪构成了网红经济的主要气质,对网红用完即弃也成了常见经营方式。“杀鱼弟”“小马云”悲剧在前,怎奈类似故事还在重演。

  “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会让文化精神枯萎。”尼尔·波兹曼的警告在网红经济时代愈发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止于谴责,应当有所行动。监管部门首先要担起责任,在继续狠刹歪风邪气的同时,亟须对保障普通人的“不出名权”进行制度性探索。每一位用户,并不是被动的看客,其实也在点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台的发展方向。当更多人旗帜鲜明地表达对烂俗内容的鄙视,平台的推荐逻辑就会相应变化,“赛博空间”精心排布的“审丑大戏”才能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谁来维护“拉面哥”不想红的权利

2021-03-05 07:47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都是出大力的,赚钱不容易,不好意思涨价。”近日,15年坚持卖3块钱一碗面的山东大哥程运付因憨厚品性走红网络,被网友亲昵地称为“拉面哥”。然而,与空前关注相伴而来的是巨大烦恼——上百名主播举着手机,将“拉面哥”家围了个水泄不通,直播的、跳舞的、示爱的、卖货的,导致他无法出摊,断了生活来源。

  15年勤恳摆摊一朝被毁,“拉面哥”的魔幻经历令人嗟叹。而这,并不是“草根”变“网红”后的唯一悲剧。近年来,从“犀利哥”到“大衣哥”,从“杀鱼弟”到“小马云”,很多普通人猛然间被拖入流量漩涡,生活日常暴露于聚光灯下,人生轨迹甚至因此改变。可热度来得快,散得也快,新鲜劲儿一过,当事人再度“泯然众人矣”,徒留一地纷扰狼藉。更荒唐的是,这种炒作模式下,流量盯上的已不限于“人畜无害”的群体,“霸座男”“地铁凤爪女”“不打工男”等践踏社会公序良俗之人都能成为被炒作的对象,“逐腥”“逐臭”俨然形成了一种低俗文化。

  有艺术家曾预言,“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社交媒体的繁荣,特别是短视频时代的来临,让这样的一瞬爆红成为可能。然而,互联网在赋予人人“出名权”的同时,却无法给予每个人拒绝出名、拒绝被围观的权利。就拿“拉面哥”来说,尽管他反复申明自己并不想红,只想安安心心过日子,但流量巨潮还是不由分说地将他裹挟其中。有人建议“拉面哥”诉诸法律,但毕竟大多数“草根网红”的法律素养、权利意识有所欠缺,当真维权也未必容易。到头来,这份宽容让炒作者更加肆无忌惮,不惜在骚扰、窥私、滥用肖像权等灰色地带疯狂试探。

  网红经济光怪陆离,视频平台与经纪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更贵的广告费、更大的市值,短视频平台的功能几乎都围绕“炒作”设计,恨不得天天都有新网红,日日都能上热搜。直播打赏、广告分成、算法推荐……在赤裸裸的金钱激励机制下,大量的经纪公司、MCN机构聚集在网红产业链上,为了“吸睛”无所不用其极。浮躁与贪婪构成了网红经济的主要气质,对网红用完即弃也成了常见经营方式。“杀鱼弟”“小马云”悲剧在前,怎奈类似故事还在重演。

  “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会让文化精神枯萎。”尼尔·波兹曼的警告在网红经济时代愈发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止于谴责,应当有所行动。监管部门首先要担起责任,在继续狠刹歪风邪气的同时,亟须对保障普通人的“不出名权”进行制度性探索。每一位用户,并不是被动的看客,其实也在点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台的发展方向。当更多人旗帜鲜明地表达对烂俗内容的鄙视,平台的推荐逻辑就会相应变化,“赛博空间”精心排布的“审丑大戏”才能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