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董希淼:金融改革,没有“刹车”先别“上路”

2021年02月25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强调,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下一步,应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既激发金融内生活力、提升服务效能,又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深度应用,直接融资比例稳步提升,对小微企业、制造业和绿色发展等支持逐步加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大大提高。但同时,由于存在监管漏洞和空白,部分金融领域、行业和企业粗放扩张,金融风险加快积聚,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网贷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大行非法吸存、非法集资之实,扰乱了金融秩序,也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在银行业,部分同业、理财等业务层层嵌套,业务发展速度与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违规加杠杆、加链条、监管套利等行为层出不穷,部分资金投向不透明。而随着大量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业,部分公司违规控制多家金融机构,或无视红线肆意扩张,垄断大量数据和场景,游离在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之外。

  我国金融发展进入一个加速换挡时期,金融市场主体复杂多样,金融交易体系立体多元,金融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给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一方面,亟待形成符合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以满足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的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增强,需要金融监管更加全面地考虑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更加审慎地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作出相应部署,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审慎有序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要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逐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根本方向,要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减少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以防控金融风险为根本要求,这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金融改革与创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重点,并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更加精准地防控风险。

  应该看到,我国金融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的模式,存在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对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不足。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监管体制,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实施功能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还要从法律法规、法人治理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尽快完成《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为加强监管提供法律支持,提升监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作为微观市场实体,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两手抓、两手硬。在鼓励金融机构良性创新的同时,要确保监管一致性,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在金融改革和创新上开好正门、堵牢偏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董希淼:金融改革,没有“刹车”先别“上路”

2021-02-25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强调,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下一步,应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既激发金融内生活力、提升服务效能,又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深度应用,直接融资比例稳步提升,对小微企业、制造业和绿色发展等支持逐步加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大大提高。但同时,由于存在监管漏洞和空白,部分金融领域、行业和企业粗放扩张,金融风险加快积聚,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网贷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大行非法吸存、非法集资之实,扰乱了金融秩序,也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在银行业,部分同业、理财等业务层层嵌套,业务发展速度与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违规加杠杆、加链条、监管套利等行为层出不穷,部分资金投向不透明。而随着大量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业,部分公司违规控制多家金融机构,或无视红线肆意扩张,垄断大量数据和场景,游离在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之外。

  我国金融发展进入一个加速换挡时期,金融市场主体复杂多样,金融交易体系立体多元,金融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给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挑战。一方面,亟待形成符合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以满足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的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增强,需要金融监管更加全面地考虑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更加审慎地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作出相应部署,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审慎有序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要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逐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根本方向,要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减少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以防控金融风险为根本要求,这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金融改革与创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重点,并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更加精准地防控风险。

  应该看到,我国金融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的模式,存在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对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不足。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监管体制,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实施功能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还要从法律法规、法人治理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尽快完成《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为加强监管提供法律支持,提升监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作为微观市场实体,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两手抓、两手硬。在鼓励金融机构良性创新的同时,要确保监管一致性,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在金融改革和创新上开好正门、堵牢偏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