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实施不好,都容易出现花钱买民怨的现象。乡村建设涉及内容多,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下细功夫、慢功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立足农村实际、紧扣农民需求,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上亿元改建厕所成“尬厕”。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部分农村厕所改造存在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等问题,改建的8万余个厕所弃用超过5万个,引发社会关注。这启示我们,乡村建设需要下细功夫、慢功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立足农村实际、紧扣农民需求,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小厕所,大民生。长期以来,我国重城镇建设、轻村庄建设,重农业生产、轻农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多。在不少地区,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存在一定程度的“脏、乱、差”现象。加快乡村建设是群众愿望,推进农村改厕是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民群众在厕所问题上的满意度总体在持续提升。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超过3500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已顺利完成。
不过,农村改厕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实施不好,都容易出现花钱买民怨的现象,导致“民心工程”成为“忧心工程”。从此次媒体对个别地方的报道案例看,有的改厕方案以室内厕所为主,但缺乏定期清理等服务保障;有的住户已搬走10年,但按户装厕所,不管有没有人住都得装;部分村民反复参与改建,导致出现一家三个厕所的情况。如此,老百姓能不“烦心”?
还有的地方是干旱、寒冷等特殊条件地区,而改厕的相关产品适用性不强,导致干旱地区没水冲、寒冷地区防冻难。另有一些农村改厕没有解决好粪污的处理和利用,粪污无害化不彻底。既没有配套建设排污管网设施,也没有建立粪污处理利用体系,导致用起来不好用。
全国有55万多个行政村,农村厕所数量之多、布局之广可想而知。对各地来说,农村厕所改造怎样实用,老百姓希望建什么样的厕所,需要实事求是。在工作作风上,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刮风搞运动。有的地方群众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政府大包大揽,农民反而成了改厕的局外人。不少地方缺乏专业的规划、建设、管理等人员,在推进中显得急躁和不科学。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山区和平原不一样,有的地方却简单套用城市和平原的模式,把改厕简单当作改水冲式厕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各地可根据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目标任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不能搞形象工程,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实际情况,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既要解决当期的投入问题,也要解决后续的管护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互促互进。
乡村建设不仅涉及内容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下细功夫、慢功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要从农民最关切的、受益最快的事情抓起。各地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改变“我提供什么、你使用什么”的推动方式,建立“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在模式选择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农民意见。对农民还没有想明白、不愿干的,不要着急硬推,可以等等看、缓一缓。(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