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节档电影市场值得期待

2021年02月09日 07:59   来源:光明日报   黄西蒙

  社交媒体上,“大年初一有7部电影上映”的话题登上热榜,已有不少网友提前安排好了春节观影计划。“春节档电影预售票房10天超5亿元”的消息,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假期的电影市场会红红火火。

  在疫情的影响下,过去很多人热衷的跨省旅行、家族聚餐遇冷,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与独自过年。以家庭乃至家族为单位的春节消费方式,在今年恐怕会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看电影就成了相对安全与合适的文化消费方式。

  看电影是一个“众乐乐”而非“独乐乐”的文化消费方式,这很契合春节时期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需求。相比平时很多人已经适应的“独乐乐”方式,比如安静地在家看书刷剧,独自去健身房挥汗如雨等,看电影会让个体置身于一种集体的文化空间中,即便身边的观众是陌生人,大家也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里共同欢乐。这种群体欢乐氛围带来的精神满足感,会淡化个体因就地过年而可能产生的孤独感。看电影还是一个成本不高却能带来较大精神满足的文化消费方式。巨大的观影人数将会支撑起庞大的电影消费群体,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电影业的“回血”。

  过去不少人一提起春节假期的文化消费方式,就会想到打牌喝酒,走亲访友之类的“文化标签”。其中固然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影子,但烦琐的礼仪与人情关系处理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社交压力。愈发流行的春节观影方式,则让很多人卸下了精神包袱,就算在密集的安排缝隙中,也能享受片刻的舒适与放松。从已经公布的上映影片资料来看,春节新上映的电影大多以温情喜剧或玄幻神话题材为主。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年初一有7部电影上映”的话题能得到高度关注,确有其现实理由。其中所蕴含的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看多”,以及对相关文化产业的美好预期,也愈发清晰。长远来看,我们应逐步适应春节期间文化消费方式的新变化,看电影是近年的一大文化亮点,但绝不会是变化趋势的终点。对已经具有一定文化鉴赏力与消费力的公众而言,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优质贺岁影片,电影的营销宣传能力很重要,但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加重要。这不仅是观众的期待,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升级换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电影产业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或许借助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假期,电影作为一种具备强大后劲的文化消费方式,将不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与影响力。

  或许有人会担心,在春节假期后,这股电影热潮会回落,春节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加速回血”只是暂时的。其实,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春节假期本就是电影产业的“黄金时段”,节日后适度降温,正是对市场规律的反映。相比之下,电影产业如何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视从业者应进一步提高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更多用专业精神而不只是营收心态对待电影事业,才是保持电影热潮的最根本动力。从近年保持较高热度的作品来看,无一不是匠心独具之作,粗制滥造、故意吸睛的做法,或许能吸引资本一时的热度,却不能带来持久的口碑。不戒除浮躁心态与过度功利化的念头,节假日的市场刺激都不过是疗效短暂的“强心针”。

  (作者:黄西蒙,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春节档电影市场值得期待

2021-02-09 07:59 来源:光明日报 黄西蒙

  社交媒体上,“大年初一有7部电影上映”的话题登上热榜,已有不少网友提前安排好了春节观影计划。“春节档电影预售票房10天超5亿元”的消息,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假期的电影市场会红红火火。

  在疫情的影响下,过去很多人热衷的跨省旅行、家族聚餐遇冷,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与独自过年。以家庭乃至家族为单位的春节消费方式,在今年恐怕会有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看电影就成了相对安全与合适的文化消费方式。

  看电影是一个“众乐乐”而非“独乐乐”的文化消费方式,这很契合春节时期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需求。相比平时很多人已经适应的“独乐乐”方式,比如安静地在家看书刷剧,独自去健身房挥汗如雨等,看电影会让个体置身于一种集体的文化空间中,即便身边的观众是陌生人,大家也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里共同欢乐。这种群体欢乐氛围带来的精神满足感,会淡化个体因就地过年而可能产生的孤独感。看电影还是一个成本不高却能带来较大精神满足的文化消费方式。巨大的观影人数将会支撑起庞大的电影消费群体,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电影业的“回血”。

  过去不少人一提起春节假期的文化消费方式,就会想到打牌喝酒,走亲访友之类的“文化标签”。其中固然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影子,但烦琐的礼仪与人情关系处理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社交压力。愈发流行的春节观影方式,则让很多人卸下了精神包袱,就算在密集的安排缝隙中,也能享受片刻的舒适与放松。从已经公布的上映影片资料来看,春节新上映的电影大多以温情喜剧或玄幻神话题材为主。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年初一有7部电影上映”的话题能得到高度关注,确有其现实理由。其中所蕴含的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看多”,以及对相关文化产业的美好预期,也愈发清晰。长远来看,我们应逐步适应春节期间文化消费方式的新变化,看电影是近年的一大文化亮点,但绝不会是变化趋势的终点。对已经具有一定文化鉴赏力与消费力的公众而言,大家希望看到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优质贺岁影片,电影的营销宣传能力很重要,但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加重要。这不仅是观众的期待,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升级换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电影产业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或许借助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假期,电影作为一种具备强大后劲的文化消费方式,将不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与影响力。

  或许有人会担心,在春节假期后,这股电影热潮会回落,春节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加速回血”只是暂时的。其实,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春节假期本就是电影产业的“黄金时段”,节日后适度降温,正是对市场规律的反映。相比之下,电影产业如何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视从业者应进一步提高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更多用专业精神而不只是营收心态对待电影事业,才是保持电影热潮的最根本动力。从近年保持较高热度的作品来看,无一不是匠心独具之作,粗制滥造、故意吸睛的做法,或许能吸引资本一时的热度,却不能带来持久的口碑。不戒除浮躁心态与过度功利化的念头,节假日的市场刺激都不过是疗效短暂的“强心针”。

  (作者:黄西蒙,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