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拜登政府“一个中国”政策的两面性

2021年02月08日 09:39   来源:中国网   熊兴

  在中美关系中,“一个中国”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拜登新政府上台后,尽管坊间有各种说法称拜登政府依然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未见其正式表态。直到当地时间2月3日,当有记者在记者会上问到美国是否仍支持“一个中国”政策时,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特别说,他需要“在这里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措辞,是的,我们的政策没有改变……拜登政府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该发言人的措辞特意强调了“小心谨慎”,似乎在传达美国新政府在中美关系和两岸问题上的某种清晰态度。

  不过,这里有个必须指出的问题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中国一直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其实是有明显区别的。对中国来说,“一个中国”原则是既定的基本原则,是坚定而不会改变的,其含义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美国来说,其宣称的是“一个中国”政策,即延续了其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以及所谓的对台“六项保证”中的一些表述和“长期承诺”。相比于“原则”,“政策”实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用语,甚至包含了未来变数的可能性。

  目前,中美两国关系正处在战略观望期。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一次对外讲话中已阐释了中方的观点,并强调了中方在台湾问题这一核心利益上的关切,同时也是呼吁中美两国关系能够重新回到建设性和可预期的轨道上,不再像特朗普时期充满对抗和冲突。但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一些动作上继续踩“红线”,台海局势似乎又有升温之势,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还经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区域。而美国此时的表态,体现出其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美方似乎在释放善意信号,希望与中国重建互信,继续在气候变化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但另一方面,美方的对台战略也重新回到过去的“战略模糊”,试图继续游走于两岸之间,以所谓“台湾牌”来遏制中国发展。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华战略和政策出现明显变化,冲突性和矛盾性增强,摩擦、起伏和冲突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的常态,在外交、经贸、科技等众多领域都出现了对抗和冲突,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持续的损伤,并留下“后遗症”,其“一个中国”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化。尤其是在对台政策上,特朗普政府先后签署多项涉台法案,不断推动对台军售,在职官员访台等举动,严重踩到中美关系的红线,也使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战略清晰”之势。而拜登政府上台后,综合拜登本人及其核心团队成员布林肯、苏利文、坎贝尔等人在外交政策上的观点和表态,可以预期,未来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的主要目标是修复过去由特朗普时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带来的损伤,以实用主义为原则,重视多边主义,注重与盟友的合作,重返国际舞台,重建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在对华政策上,未来的中美关系纵然不会像特朗普时期那样矛盾纷争不断,但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亦不会削弱,将呈现出“接触—遏制”、“竞争—合作”并存的状态。在2月4日发表的首份外交政策演讲中,在对华方面,拜登既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表示美国准备“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

  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两岸关系上,预期其将重新回到“模糊战略”。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始终是其政策的核心诉求,其在两岸政策中的长期目标是维持两岸之间“不统不独不武”的分离状态,使美国的力量游离于两岸之间,并以此实现最大程度上牵制中国的效果。不久前,其核心幕僚、哈佛大学教授格拉汉姆·艾利森就曾表示,拜登政府在两岸政策上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出一个中美和两岸之间都能接受的“新方案”,包括推动两岸之间的中程协议或和平协议等。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美国并不希望台湾局势的持续紧张。因此,拜登政府或推动执政的民进党当局适时与大陆恢复开展务实交流与和平对话,以缓和台海局势。而经历了这几年来的紧张情势后,除了少数政客,台湾大多数的民众也并不希望两岸之间保持长期对立和剑拔弩张的态势。而蔡政府后续将如何应承美方的诉求,适时缓和两岸关系,将是未来台执政当局需要考虑的。但问题在于,在民进党一党独大、民粹当道的目前台湾政坛,蔡政府有多少的转圜空间,或真有多大意愿,来改善两岸关系?(熊兴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拜登政府“一个中国”政策的两面性

2021-02-08 09:39 来源:中国网 熊兴

  在中美关系中,“一个中国”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拜登新政府上台后,尽管坊间有各种说法称拜登政府依然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未见其正式表态。直到当地时间2月3日,当有记者在记者会上问到美国是否仍支持“一个中国”政策时,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特别说,他需要“在这里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措辞,是的,我们的政策没有改变……拜登政府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该发言人的措辞特意强调了“小心谨慎”,似乎在传达美国新政府在中美关系和两岸问题上的某种清晰态度。

  不过,这里有个必须指出的问题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中国一直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其实是有明显区别的。对中国来说,“一个中国”原则是既定的基本原则,是坚定而不会改变的,其含义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美国来说,其宣称的是“一个中国”政策,即延续了其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以及所谓的对台“六项保证”中的一些表述和“长期承诺”。相比于“原则”,“政策”实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用语,甚至包含了未来变数的可能性。

  目前,中美两国关系正处在战略观望期。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一次对外讲话中已阐释了中方的观点,并强调了中方在台湾问题这一核心利益上的关切,同时也是呼吁中美两国关系能够重新回到建设性和可预期的轨道上,不再像特朗普时期充满对抗和冲突。但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一些动作上继续踩“红线”,台海局势似乎又有升温之势,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还经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区域。而美国此时的表态,体现出其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美方似乎在释放善意信号,希望与中国重建互信,继续在气候变化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但另一方面,美方的对台战略也重新回到过去的“战略模糊”,试图继续游走于两岸之间,以所谓“台湾牌”来遏制中国发展。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华战略和政策出现明显变化,冲突性和矛盾性增强,摩擦、起伏和冲突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的常态,在外交、经贸、科技等众多领域都出现了对抗和冲突,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持续的损伤,并留下“后遗症”,其“一个中国”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化。尤其是在对台政策上,特朗普政府先后签署多项涉台法案,不断推动对台军售,在职官员访台等举动,严重踩到中美关系的红线,也使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战略清晰”之势。而拜登政府上台后,综合拜登本人及其核心团队成员布林肯、苏利文、坎贝尔等人在外交政策上的观点和表态,可以预期,未来拜登政府在外交上的主要目标是修复过去由特朗普时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带来的损伤,以实用主义为原则,重视多边主义,注重与盟友的合作,重返国际舞台,重建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在对华政策上,未来的中美关系纵然不会像特朗普时期那样矛盾纷争不断,但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亦不会削弱,将呈现出“接触—遏制”、“竞争—合作”并存的状态。在2月4日发表的首份外交政策演讲中,在对华方面,拜登既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表示美国准备“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

  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两岸关系上,预期其将重新回到“模糊战略”。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始终是其政策的核心诉求,其在两岸政策中的长期目标是维持两岸之间“不统不独不武”的分离状态,使美国的力量游离于两岸之间,并以此实现最大程度上牵制中国的效果。不久前,其核心幕僚、哈佛大学教授格拉汉姆·艾利森就曾表示,拜登政府在两岸政策上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出一个中美和两岸之间都能接受的“新方案”,包括推动两岸之间的中程协议或和平协议等。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美国并不希望台湾局势的持续紧张。因此,拜登政府或推动执政的民进党当局适时与大陆恢复开展务实交流与和平对话,以缓和台海局势。而经历了这几年来的紧张情势后,除了少数政客,台湾大多数的民众也并不希望两岸之间保持长期对立和剑拔弩张的态势。而蔡政府后续将如何应承美方的诉求,适时缓和两岸关系,将是未来台执政当局需要考虑的。但问题在于,在民进党一党独大、民粹当道的目前台湾政坛,蔡政府有多少的转圜空间,或真有多大意愿,来改善两岸关系?(熊兴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