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别再鼓吹这种论调了

2021年01月29日 17:20   来源:光明网   秦川

  最近,随着各地陆续公布GDP,关于南强北弱的讨论又热起来了,有人感叹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些热议中,有一种论调认为,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北方越来越不行了。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降低了,就看扁了北方,更不能因为北方一些省份的GDP增速不那么显著了,就认为北方不行了。

  如果惟GDP马首是瞻,把GDP当成唯一的评价标准,那就陷入了另一种GDP崇拜。GDP崇拜是狭隘的,也是充满偏见的,会掩盖许多基本事实,对那些GDP增速不够快的城市明显不公平。一旦陷入GDP崇拜的泥淖之中,也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背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是基本事实。也正因为各区域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作用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在经济布局上结合区域特点,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使命。比如,“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再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古人说:“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国家的政策调整也是与时和势相一致的,而非一成不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在这种背景中,各地GDP增速出现不同情况不很正常?同样的逻辑是,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出现了下降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知名学者陆铭认为,包括中国北方、中西部,中国各个区域经济都在迅速发展,但当一些地方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经济增长优势的时候,另外一些地方相对来讲就显得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一点。这样看上去好像南北差距就变大了。这一观点很中肯,也很中允。换言之,对于发展应有长远眼光,不能草率认为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

  诚然,如果孤单地看GDP,仅从数据下结论,乃至从少数城市GDP发生变化而忽略全局视野,就不可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诚如陆铭所称,从单个城市的数据里去看,会有增长快慢差别,但在解释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时,可能不能太多地去纠结于某个具体城市的经济增长数字上的变化,而应该更加把整个中国北方和南方在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做总体性分析。

  GDP总量不代表全部的发展状况,不宜以GDP为唯一的评价角度。最重要的是,任何地区都有自身优势,也有比较优势,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单纯以GDP总量来“审视”它们,是偏颇的。

  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种种,就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重大命题:绝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这种时代背景中观照南北GDP变化,就会多一些坦然,更会多一些理性认知,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时代要求,我们要打造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格局,也不是同等发展,而是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别在鼓吹这种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扎实推进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别再鼓吹这种论调了

2021-01-29 17:20 来源:光明网 秦川

  最近,随着各地陆续公布GDP,关于南强北弱的讨论又热起来了,有人感叹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些热议中,有一种论调认为,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北方越来越不行了。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降低了,就看扁了北方,更不能因为北方一些省份的GDP增速不那么显著了,就认为北方不行了。

  如果惟GDP马首是瞻,把GDP当成唯一的评价标准,那就陷入了另一种GDP崇拜。GDP崇拜是狭隘的,也是充满偏见的,会掩盖许多基本事实,对那些GDP增速不够快的城市明显不公平。一旦陷入GDP崇拜的泥淖之中,也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背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是基本事实。也正因为各区域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作用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在经济布局上结合区域特点,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使命。比如,“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再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古人说:“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国家的政策调整也是与时和势相一致的,而非一成不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在这种背景中,各地GDP增速出现不同情况不很正常?同样的逻辑是,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出现了下降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知名学者陆铭认为,包括中国北方、中西部,中国各个区域经济都在迅速发展,但当一些地方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经济增长优势的时候,另外一些地方相对来讲就显得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一点。这样看上去好像南北差距就变大了。这一观点很中肯,也很中允。换言之,对于发展应有长远眼光,不能草率认为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

  诚然,如果孤单地看GDP,仅从数据下结论,乃至从少数城市GDP发生变化而忽略全局视野,就不可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诚如陆铭所称,从单个城市的数据里去看,会有增长快慢差别,但在解释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时,可能不能太多地去纠结于某个具体城市的经济增长数字上的变化,而应该更加把整个中国北方和南方在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做总体性分析。

  GDP总量不代表全部的发展状况,不宜以GDP为唯一的评价角度。最重要的是,任何地区都有自身优势,也有比较优势,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单纯以GDP总量来“审视”它们,是偏颇的。

  总体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种种,就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重大命题:绝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这种时代背景中观照南北GDP变化,就会多一些坦然,更会多一些理性认知,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时代要求,我们要打造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格局,也不是同等发展,而是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别在鼓吹这种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扎实推进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