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底,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成功竞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课题。课题组随后前往以中国环境保护集团为代表的中央企业,漳州片仔癀药业、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为代表的地方国有企业,新疆华源集团、深圳诚意信科技、伊犁冠通生物集团、运鸿集团、大连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形成本报告。
在全面梳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特点及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本课题组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困难与机遇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快速增强,成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员2.3亿,占79.4%;拥有资产总计达402.6万亿元,占77.1%;全年营业收入188.2万亿元,占68.2%。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群体。调查显示,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35%的中小企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33%的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投资,中小企业在高技术企业中占比达到70%以上,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整体研发投入近50%。
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9%以上。民营企业高速发展也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疫情期间,我国中小企业面对大考,迎难而上、逆境突围,在减免租金税收、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组合拳支持下,经营情况出现积极变化,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在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集中体现为,技术能力薄弱,在创新观念、资金、人才、政策环境、服务配套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具体包括:观念认识落后,创新动力活力不足;融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水平有待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政策环境待优化,产业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协同不紧密,大中小企业融通有待深化;产权管理意识不强,产权保护力度还需加大;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经济下行压力等。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十四五”时期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空间;
其次,政策红利释放为中小企业创新营造了更好环境;
第三,科技创新力度空前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大舞台;
第四,新消费新基建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了巨大市场;
第五,注册制为中小企业创新带来了融资活水希望。
路径与对策
“十四五”时期,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主要有: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着力构筑创新发展制度保障;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协同开放创新体系;
四是聚焦主业发展,加快“专精特新”发展步伐;
五是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战略;
六是携手互助共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七是开阔国际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八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民法典》《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依法全面保护民营企业家物权、产权、债权、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等各项合法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合理诉求;营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法制环境,特别是在资金、土地、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资源获取方面,赋予民营企业更加平等的地位;从政策制度设计上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强化中小企业典型案例宣传,消除人们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偏见和误解,解除中小企业家大胆创新的心理束缚。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列入国家、地方创新发展规划,特别是地、市、县、区政府要真正把中小企业创新作为地区振兴和区域发展突破点,纳入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痛点”和“难点”,切实出台一批针对性、可操作、统筹性强政策。及时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行政规范文件;明确各级政府负责制,切实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广覆盖、宽领域政商沟通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创新投入激励从选择性政策转向创新导向普惠性政策。建立倾斜的税收政策,探索将优惠重点从对企业优惠转向具体创新项目优惠;扩大政府采购份额,切实落实好首台(套)政策,让更多符合政府需求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采购范围。规范透明采购流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集聚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实施“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中小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重大研发平台、工程中心、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创新活动、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项目;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及国际化布局,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甚至“领航企业”。设立新产业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智能制造、在线消费、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生鲜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中小企业发展;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多元化主体投入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中小企业自下而上创新;健全中小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
第四,完善融资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完善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细化授信尽职免责和差异化考核机制,营造基层“敢贷、愿贷”良好氛围。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金融产品与服务;做好央地政策性信用担保资金联动总体设计,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推动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变革,强化风险管控,逐步提高信用贷款占比;鼓励引导风险资本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关注和投入,支持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专项基金,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快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创新特点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健全可进可退上市退市机制。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创新人才素养。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以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等为载体,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小企业培养中青年创新后备人才;充分发挥职称评定、人才落户等激励作用,让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政策待遇;进一步破除人才柔性流动阻碍,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加快完善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商务服务、公共配套服务等设施,打造自然优美、生活舒适、环境宜人的良好环境,满足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需求。
第六,完善服务体系,持续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运行模式,引导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不断拓宽服务面和服务层次。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载体建设,提高孵化培育能力;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通信息渠道,促进信息供需精准对接;充分发挥科技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联盟,加强企业间合作交流。
第七,鼓励知识创造,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侵犯行为惩罚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视中小企业非专利技术成果保护;引导中小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打造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第八,开放协同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对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引导,使大中小企业融通从自发走向自觉。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改;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在土地、资本、品牌等方面优势,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强化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需求挖掘,凝练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性强的应用场景项目,加速中小企业技术产品推广应用。
第九,融入全球市场,全面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强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鼓励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服务机构与境外重点地区政府部门、协会建立合作机制;建立“走出去”专项培育政策,通过补贴、奖励、人才待遇等优惠措施,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国际化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并购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将先进技术、优质资产、高端人才引入中国。
第十,加快探索实践,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以国家“两新一重”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速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网络;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加快培养一批适应中小企业数字化运营新兴人才;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置多层次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开展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一定时期内予以税收减免或补助。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扶持力度。
(执笔人:张文魁 常义 陈洁 陈岳群 全睿娴)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