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就地过年,静待春来

2021年01月21日 15:21   来源:鲁网   戴治国

  当前,春节临近,春运将启,国内多地又出现新增病例,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继29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近日印发通知,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春节期间安心留在就业地,引发了网友们对特殊时期如何度过春节假期的持续讨论。

  人的平安,才有家的幸福、国的昌盛。

  于“打工人”而言,就地过年或许“太难了”。毕竟,春节归乡与亲人团圆,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是过年最深的底色、最浓的乡愁,也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一年到头的心头暖、梦里盼。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才是好年。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春节前后的低温气候特别适合病毒生存、传播,新冠病毒持续变异、传染性增强,而春节是人群聚集流动量最大、最密集的时段,极易发生病毒感染及交叉感染风险,若不“控”少人流量,将让疫情防控难上加难。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就地过年”无疑是斩断疫情大范围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所有人为中国的平安付出的坚守和贡献,也是对团圆赋予新的内涵。这是每一个走过2020年的中国人都懂得的。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在重要时刻真真切切的体现在每一名中国人身上。

  面对反弹的疫情,太多人毅然决然在冰天雪地中踏上逆行的路。1月6日,石家庄全城动员,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1月15日、16日,两列满载方便面的集装箱专列从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开出驶向邯郸站;1月1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专家们乘坐G1282次列车抵达石家庄……最美逆行让你我热泪盈眶,抗疫精神构筑起民族新的脊梁。

  事实证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从不孤单。从心系同胞安危到白衣战士的“最美逆行”,从捐款捐物到一车车医疗物资源源不断驶向河北,从“就地过年”到一句句铿锵的“河北加油”,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

  “就地过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就地过年”的决策是理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这是在春运这场人口大迁徒来临前的善意疏导,是防范人员流动放大疫情传播风险的必要之举,更是疫情防控新阶段的科学认知与正确应对。毕竟我们难以想象,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场婚宴、一次拥抱、一回串门,会蕴藏着多么大的风险。

  各地倡导“就地过年”的举措,不仅用“薪”,更用“心”。铁路部门推出免费退票举措,为群众“就地过年”的选项添加“砝码”;福建泉州对“就地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浙江宁波奉化区留守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领到现金红包、春节消费券等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大礼包”:景区免费旅游,免费技能培训,赠送充值话费……各地想方设法留住异乡人的脚步,尽可能的让他们留的“安心,舒心、开心”。正是这些非常之时的温暖之策,凝聚出更强大的防疫合力。

  疫情防控倡导“就地过年”,但公众个体的思乡之情必须尊重。做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完全可以实施带有“人情味”的政策。20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全国各地要实行乡采样、县检测,检测机构要在收到样本后的12小时内要反馈检测结果,返乡人员要拿着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才能够返乡。如若归乡者符合现有各项政策要求,则不应将其“拒之门外”。各地对于“就地过年”一直都是倡议而非强制的原因,正源于此。

  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行动,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从我做起,从“就地过年”做起,静待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李焱)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就地过年,静待春来

2021-01-21 15:21 来源:鲁网 戴治国

  当前,春节临近,春运将启,国内多地又出现新增病例,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继29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门近日印发通知,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春节期间安心留在就业地,引发了网友们对特殊时期如何度过春节假期的持续讨论。

  人的平安,才有家的幸福、国的昌盛。

  于“打工人”而言,就地过年或许“太难了”。毕竟,春节归乡与亲人团圆,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是过年最深的底色、最浓的乡愁,也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一年到头的心头暖、梦里盼。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才是好年。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春节前后的低温气候特别适合病毒生存、传播,新冠病毒持续变异、传染性增强,而春节是人群聚集流动量最大、最密集的时段,极易发生病毒感染及交叉感染风险,若不“控”少人流量,将让疫情防控难上加难。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就地过年”无疑是斩断疫情大范围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所有人为中国的平安付出的坚守和贡献,也是对团圆赋予新的内涵。这是每一个走过2020年的中国人都懂得的。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在重要时刻真真切切的体现在每一名中国人身上。

  面对反弹的疫情,太多人毅然决然在冰天雪地中踏上逆行的路。1月6日,石家庄全城动员,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1月15日、16日,两列满载方便面的集装箱专列从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开出驶向邯郸站;1月1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专家们乘坐G1282次列车抵达石家庄……最美逆行让你我热泪盈眶,抗疫精神构筑起民族新的脊梁。

  事实证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从不孤单。从心系同胞安危到白衣战士的“最美逆行”,从捐款捐物到一车车医疗物资源源不断驶向河北,从“就地过年”到一句句铿锵的“河北加油”,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

  “就地过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就地过年”的决策是理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这是在春运这场人口大迁徒来临前的善意疏导,是防范人员流动放大疫情传播风险的必要之举,更是疫情防控新阶段的科学认知与正确应对。毕竟我们难以想象,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场婚宴、一次拥抱、一回串门,会蕴藏着多么大的风险。

  各地倡导“就地过年”的举措,不仅用“薪”,更用“心”。铁路部门推出免费退票举措,为群众“就地过年”的选项添加“砝码”;福建泉州对“就地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浙江宁波奉化区留守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领到现金红包、春节消费券等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大礼包”:景区免费旅游,免费技能培训,赠送充值话费……各地想方设法留住异乡人的脚步,尽可能的让他们留的“安心,舒心、开心”。正是这些非常之时的温暖之策,凝聚出更强大的防疫合力。

  疫情防控倡导“就地过年”,但公众个体的思乡之情必须尊重。做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完全可以实施带有“人情味”的政策。20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全国各地要实行乡采样、县检测,检测机构要在收到样本后的12小时内要反馈检测结果,返乡人员要拿着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才能够返乡。如若归乡者符合现有各项政策要求,则不应将其“拒之门外”。各地对于“就地过年”一直都是倡议而非强制的原因,正源于此。

  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行动,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从我做起,从“就地过年”做起,静待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