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盲发快递不能等闲视之

2021年01月14日 07:12   来源:经济日报   

  年末岁尾,一些网络诈骗现象有所抬头,让人防不胜防。近日,笔者就遭遇了盲发快递的骗局:明明没有购买商品,却收到一笔298元货到付款的快递,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款,打开快递发现该商品是价值远低于标价的残次品,而发货商所留的电话和地址均为虚假信息。笔者上网查询后发现,这种诈骗手段最近非常流行,上当受骗者更是不在少数。

  让人惊讶的是,盲发的快递商品虽然是假冒伪劣的残次品,却是笔者之前经常消费的品牌和款式,加上地址和电话等信息都非常详细,颇具迷惑性。这不禁让人疑惑,这种看似盲发的快递,偶然之中似乎存在某些必然。骗局的背后,是否涉及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的信息泄露,是个值得追查的问题。否则,盲发快递是如何做到精准骗人的呢?

  近年来,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尤其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在线销售平台,不仅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与此同时,各种与平台经济相关的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个人信息严重泄露的乱象,超过了不少网友的想象。根据一些媒体报道,盲发快递乱象的背后,存在一条贩卖个人信息、外包客服、精准营销的黑色产业链,其非法交易谋取利益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用户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收集和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推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精准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平台和商家精准营销。这一资源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和滥用,不仅会造成用户财产损失,也会给大众带来极大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互联网经济活动的失序。因此,大规模、高效率收集个人信息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由于盲发快递单件的金额不算太大,行骗者往往能够屡屡得逞。但是,对盲发快递的纵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对其既要保持警惕之心,更要想方设法予以铲除。

  盲发快递不能成为监管盲区,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大对相关乱象的打击力度。鉴于个人信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人格权编采用专章的方式对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一并予以保护,并对个人信息的类型、收集、更改或删除作出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民法典实施后对首例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决按照其获利赔偿损失。这一案例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大数据时代,公民一旦补上信息保护这堂课,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便将大大提高,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净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存举)

(责任编辑:武晓娟)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盲发快递不能等闲视之

2021-01-14 07:12 来源:经济日报

  年末岁尾,一些网络诈骗现象有所抬头,让人防不胜防。近日,笔者就遭遇了盲发快递的骗局:明明没有购买商品,却收到一笔298元货到付款的快递,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款,打开快递发现该商品是价值远低于标价的残次品,而发货商所留的电话和地址均为虚假信息。笔者上网查询后发现,这种诈骗手段最近非常流行,上当受骗者更是不在少数。

  让人惊讶的是,盲发的快递商品虽然是假冒伪劣的残次品,却是笔者之前经常消费的品牌和款式,加上地址和电话等信息都非常详细,颇具迷惑性。这不禁让人疑惑,这种看似盲发的快递,偶然之中似乎存在某些必然。骗局的背后,是否涉及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的信息泄露,是个值得追查的问题。否则,盲发快递是如何做到精准骗人的呢?

  近年来,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尤其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在线销售平台,不仅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与此同时,各种与平台经济相关的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个人信息严重泄露的乱象,超过了不少网友的想象。根据一些媒体报道,盲发快递乱象的背后,存在一条贩卖个人信息、外包客服、精准营销的黑色产业链,其非法交易谋取利益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用户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收集和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推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精准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平台和商家精准营销。这一资源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和滥用,不仅会造成用户财产损失,也会给大众带来极大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互联网经济活动的失序。因此,大规模、高效率收集个人信息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由于盲发快递单件的金额不算太大,行骗者往往能够屡屡得逞。但是,对盲发快递的纵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对其既要保持警惕之心,更要想方设法予以铲除。

  盲发快递不能成为监管盲区,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大对相关乱象的打击力度。鉴于个人信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人格权编采用专章的方式对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一并予以保护,并对个人信息的类型、收集、更改或删除作出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民法典实施后对首例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决按照其获利赔偿损失。这一案例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大数据时代,公民一旦补上信息保护这堂课,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便将大大提高,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净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存举)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