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注社会结构性变迁中的“打工人”

2021年01月13日 08:38   来源:光明日报   朱昌俊

  近日,一则“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99%”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个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外服联合《大众医学》发布的《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白领体检异常比率高达98.75%。换句话说,100位公司人当中只有不到两个是完全健康的。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正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专家表示,当前心脏疾病呈年轻化趋势,提醒年轻人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这两则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与此前备受关注的“六成年轻人害怕看体检报告”“保温杯里泡枸杞”等话题形成了一种呼应。白领的健康问题,心脏病的年轻化等,当然都可以在医学层面得到解答。但是,在社会层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打工人”的不易。

  “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99%”,与“打工人”这个说法的流行构成了一种隐蔽的内在联系。在过去的语境中,打工、打工人一般都被默认为是用来形容社会底层行业及其从业者。但是,今天所讲的“打工人”明显成了所有上班族的自嘲,它消除了所谓金领、白领、蓝领的阶层隔阂和职业分野,寓意一种普遍化的职场透支感。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就如白领的体检异常率接近99%,可能大大超出我们的经验认知。毕竟,白领往往象征的是坐在办公室的知识阶层,它曾经是许多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但在今天,不管是白领的身体状况、承受的心理压力,还是自觉地加入“打工人”的自嘲,都反映出这个群体的职场心理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要指出的是,传统视角中的白领与“打工人”的区别,文化程度、工作场景、待遇等只是最表层的维度,更隐蔽也更深刻的,还体现在对劳动关系的自我认知差异上。比如富士康的流水线,往往被认为是员工机械化的代名词,它强化的是一种被生产线驱使的被动劳动状态。而白领似乎与公司之间更平等,更具有博弈能力,甚至可以掩盖自己作为被雇佣的“打工人”的身份本质。现在,大家都成了无差别的“打工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本质上,它投射的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下职场人的生存境况。

  白领阶层的职场优越感“幻觉”的戳破,有着诸多的外部原因。比如,随着职场体检的普及,近99%的体检异常率就会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为工作所付出的代价。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也促使每个上班族不可避免地进行“自我剥削”。在学者韩炳哲看来,当社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我剥削”就远比受人剥削更有效果,功能更为强大,因为,与“自我剥削”相伴的是,个人会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处于快速上升期,每个人都往往“心甘情愿”去“自我剥削”。

  但是,当“打工人”成为上班族们的普遍自嘲后,它则意味着一个新的转变,即便是金领、白领这样的上班族,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我剥削”不再如过去期待的那般能够“自我实现”,而同样不过是为了守住“饭碗”的无奈选择。“打工人”的自我定位,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看清职场“真相”后的妥协与和解。

  当然,无论是“你我皆打工人”的自嘲,还是诸如心脏病的年轻化等现实,都是当前这个压力型社会的一种微观镜像。它们多是从职场所衍生出的问题,但背后的原因又不仅仅是来自于职场,而是深嵌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对应着诸多宏大社会命题。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关注社会结构性变迁中的“打工人”

2021-01-13 08:38 来源:光明日报 朱昌俊

  近日,一则“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99%”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个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外服联合《大众医学》发布的《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白领体检异常比率高达98.75%。换句话说,100位公司人当中只有不到两个是完全健康的。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报道,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正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专家表示,当前心脏疾病呈年轻化趋势,提醒年轻人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这两则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与此前备受关注的“六成年轻人害怕看体检报告”“保温杯里泡枸杞”等话题形成了一种呼应。白领的健康问题,心脏病的年轻化等,当然都可以在医学层面得到解答。但是,在社会层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打工人”的不易。

  “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99%”,与“打工人”这个说法的流行构成了一种隐蔽的内在联系。在过去的语境中,打工、打工人一般都被默认为是用来形容社会底层行业及其从业者。但是,今天所讲的“打工人”明显成了所有上班族的自嘲,它消除了所谓金领、白领、蓝领的阶层隔阂和职业分野,寓意一种普遍化的职场透支感。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就如白领的体检异常率接近99%,可能大大超出我们的经验认知。毕竟,白领往往象征的是坐在办公室的知识阶层,它曾经是许多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但在今天,不管是白领的身体状况、承受的心理压力,还是自觉地加入“打工人”的自嘲,都反映出这个群体的职场心理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要指出的是,传统视角中的白领与“打工人”的区别,文化程度、工作场景、待遇等只是最表层的维度,更隐蔽也更深刻的,还体现在对劳动关系的自我认知差异上。比如富士康的流水线,往往被认为是员工机械化的代名词,它强化的是一种被生产线驱使的被动劳动状态。而白领似乎与公司之间更平等,更具有博弈能力,甚至可以掩盖自己作为被雇佣的“打工人”的身份本质。现在,大家都成了无差别的“打工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本质上,它投射的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下职场人的生存境况。

  白领阶层的职场优越感“幻觉”的戳破,有着诸多的外部原因。比如,随着职场体检的普及,近99%的体检异常率就会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为工作所付出的代价。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也促使每个上班族不可避免地进行“自我剥削”。在学者韩炳哲看来,当社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我剥削”就远比受人剥削更有效果,功能更为强大,因为,与“自我剥削”相伴的是,个人会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处于快速上升期,每个人都往往“心甘情愿”去“自我剥削”。

  但是,当“打工人”成为上班族们的普遍自嘲后,它则意味着一个新的转变,即便是金领、白领这样的上班族,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我剥削”不再如过去期待的那般能够“自我实现”,而同样不过是为了守住“饭碗”的无奈选择。“打工人”的自我定位,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看清职场“真相”后的妥协与和解。

  当然,无论是“你我皆打工人”的自嘲,还是诸如心脏病的年轻化等现实,都是当前这个压力型社会的一种微观镜像。它们多是从职场所衍生出的问题,但背后的原因又不仅仅是来自于职场,而是深嵌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对应着诸多宏大社会命题。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