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数字科技逐步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01月07日 07:15   来源:光明日报   樊鹏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当前,数字科技赋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伴随数字科技在乡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方面正悄然发力,科技正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数字化在改变农村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乡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当前,数字科技不仅成为城市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为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和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过去两年,乡村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迈出革命性步伐,取得重大成效。《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达到3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为10%。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不仅有利于对冲疫情不利影响,还可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法治、德治、自治的基础上,数字化“智治”的广泛应用正在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许多地区借助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等先进数字科技将村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数据公开与共享,着力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加强干群之间的高效透明沟通,推动实现民主治理和开放式治理。目前我国行政村“雪亮工程”(以基层综治信息化为支撑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覆盖率已达到66.7%,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借数字科技之力加快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改进和创新乡村基层治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加快新基建进程,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成熟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核心。前期农村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主要依靠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拓展和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的数字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应加快乡村新基建进程,为数字科技加速赋能乡村基层治理打好基础。推进乡村新基建进程,围绕农村产业、服务、治理、文化等进行以应用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应用系统布局,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乡村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更多新动能。

  巩固乡村地区脱贫成果,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过渡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未来应继续发挥好数字平台在农村工作和乡村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着眼于统筹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尤其对于原有的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扶贫区域,须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加大数字化扶持力度,充分普及数字化手段,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

  促进乡村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借助网络平台方式销售农产品切实促进了农村区域产业化进程,但无形中也拉大了发达农村与欠发达农村的经济差距,增加了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系数。未来如何运用数字化力量,弥合城乡发展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地区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重点难点。最新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南北方地区乡村电子商务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百强县数字化产品呈现出发展周期短、产品特色鲜明、后发优势明显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层数字经济向更均衡协调的发展态势转变。

  (作者:樊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数字科技逐步赋能乡村振兴

2021-01-07 07:15 来源:光明日报 樊鹏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当前,数字科技赋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伴随数字科技在乡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方面正悄然发力,科技正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数字化在改变农村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乡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当前,数字科技不仅成为城市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为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和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过去两年,乡村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迈出革命性步伐,取得重大成效。《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达到3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为10%。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不仅有利于对冲疫情不利影响,还可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法治、德治、自治的基础上,数字化“智治”的广泛应用正在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许多地区借助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等先进数字科技将村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数据公开与共享,着力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加强干群之间的高效透明沟通,推动实现民主治理和开放式治理。目前我国行政村“雪亮工程”(以基层综治信息化为支撑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覆盖率已达到66.7%,为乡村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借数字科技之力加快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改进和创新乡村基层治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加快新基建进程,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成熟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核心。前期农村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主要依靠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拓展和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的数字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应加快乡村新基建进程,为数字科技加速赋能乡村基层治理打好基础。推进乡村新基建进程,围绕农村产业、服务、治理、文化等进行以应用场景为核心的数字应用系统布局,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乡村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更多新动能。

  巩固乡村地区脱贫成果,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过渡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未来应继续发挥好数字平台在农村工作和乡村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着眼于统筹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尤其对于原有的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扶贫区域,须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加大数字化扶持力度,充分普及数字化手段,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数字化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

  促进乡村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借助网络平台方式销售农产品切实促进了农村区域产业化进程,但无形中也拉大了发达农村与欠发达农村的经济差距,增加了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系数。未来如何运用数字化力量,弥合城乡发展数字鸿沟,推动农村地区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重点难点。最新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南北方地区乡村电子商务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百强县数字化产品呈现出发展周期短、产品特色鲜明、后发优势明显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层数字经济向更均衡协调的发展态势转变。

  (作者:樊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