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冬君: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

2021年01月05日 07: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冬君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下移和普及,礼乐不再为天子所垄断;而战国时期的文化,则是诸侯耕战文化的崛起与扩张。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用“春秋战国”来统称这段历史,使它们的界限,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别变得模糊不清。其实,从春秋到战国,变化之大,堪称两个时代,两种气质。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下移和普及,礼乐不再为天子所垄断;而战国时期的文化,则是诸侯耕战文化的崛起与扩张。春秋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仍带有相揖并存的封建气质;而战国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则带有彻底消灭对方的军国作风。春秋与战国,不仅理想不同,而且欲望迥异。

  春秋争霸,各国依然恪守周礼,如齐桓公“兴灭继绝”、晋文公“退避三舍”。公元前660年前后,北狄攻占了邢、卫都城,齐桓公打出“兴灭继绝”的旗帜,联合诸国,为邢、卫两国重建都城,重立宗庙,续嗣香火,齐桓公被拥戴为诸侯霸主。晋国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时,楚成王以国礼接待他,席间楚王问:如果有一天你做了晋国主,该如何报答我?重耳答:若晋楚两国交战,我必令晋军退避三舍。4年后,重耳归晋即位。果然楚攻宋,宋向晋求救,外交斡旋无果,晋文公决定出兵,晋楚两军交战,文公令军队后退三舍,相当于九十里,以兑现他当年对楚王的诺言。

  春秋诸国会战,开战前要行礼,要等到一整套礼仪完成才开始交战,战争进程中,天子还要派观察员来对战争进行观察,并根据周礼对结果进行仲裁,这样的战争有点儿像体育竞赛。

  春秋时期,几十辆战车会战,已是一场像模像样的战争了,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战争规模就是小菜一碟。动辄数十万大军厮杀,既不讲礼仪,也不讲礼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那是说给战国人听的。战国人的战争,没有文化,就用兵法,兵不厌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杀人盈城,灭他人之国,是一种崭新的欲望。新生代王者不满足于春秋霸业,认为只靠小打小闹,战争永远结束不了。要战,就要“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就要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一统天下。

  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标志;长江流域,以吴、越之战为标志,大国之间,为灭国而战,已经开了统一趋势。这种以灭国为目的战争,奏响了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序曲。这是战国的风尚和志向,其时代意义就是战,而且是歼灭战。

  战争需要战士,制胜依赖计谋,战国是一个战士和策士的时代。

  从吴越争霸,到秦始皇统一六国,256年间,战士和策士成了时代的主角和战争的主力。策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游走于各国之间,所谓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一旦被国君采用,就会富贵如王侯,黄金满堂。

  儒家“崇德”,是春秋的代表;法家“尚力”,更适应战国的需求。法家的“力”,是兵民合一、耕战合一,全民都成为耕战之士。耕战合一,打开了农民的仕途,战争就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全民战争,农民可以通过战争转化为新的军功贵族。

  于是,谁能将农民动员起来转化为战士,谁就掌握了新的历史契机。商鞅在秦国变法,用制度创造耕战之士,组成最有效的国家战争群体。

  战士与策士共举,战力与智力并用,周礼让位于兵法,用计成了战国新文化。

  (作者系历史学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李冬君: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

2021-01-05 07: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冬君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下移和普及,礼乐不再为天子所垄断;而战国时期的文化,则是诸侯耕战文化的崛起与扩张。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用“春秋战国”来统称这段历史,使它们的界限,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别变得模糊不清。其实,从春秋到战国,变化之大,堪称两个时代,两种气质。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下移和普及,礼乐不再为天子所垄断;而战国时期的文化,则是诸侯耕战文化的崛起与扩张。春秋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仍带有相揖并存的封建气质;而战国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则带有彻底消灭对方的军国作风。春秋与战国,不仅理想不同,而且欲望迥异。

  春秋争霸,各国依然恪守周礼,如齐桓公“兴灭继绝”、晋文公“退避三舍”。公元前660年前后,北狄攻占了邢、卫都城,齐桓公打出“兴灭继绝”的旗帜,联合诸国,为邢、卫两国重建都城,重立宗庙,续嗣香火,齐桓公被拥戴为诸侯霸主。晋国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时,楚成王以国礼接待他,席间楚王问:如果有一天你做了晋国主,该如何报答我?重耳答:若晋楚两国交战,我必令晋军退避三舍。4年后,重耳归晋即位。果然楚攻宋,宋向晋求救,外交斡旋无果,晋文公决定出兵,晋楚两军交战,文公令军队后退三舍,相当于九十里,以兑现他当年对楚王的诺言。

  春秋诸国会战,开战前要行礼,要等到一整套礼仪完成才开始交战,战争进程中,天子还要派观察员来对战争进行观察,并根据周礼对结果进行仲裁,这样的战争有点儿像体育竞赛。

  春秋时期,几十辆战车会战,已是一场像模像样的战争了,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战争规模就是小菜一碟。动辄数十万大军厮杀,既不讲礼仪,也不讲礼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那是说给战国人听的。战国人的战争,没有文化,就用兵法,兵不厌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杀人盈城,灭他人之国,是一种崭新的欲望。新生代王者不满足于春秋霸业,认为只靠小打小闹,战争永远结束不了。要战,就要“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就要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一统天下。

  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标志;长江流域,以吴、越之战为标志,大国之间,为灭国而战,已经开了统一趋势。这种以灭国为目的战争,奏响了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序曲。这是战国的风尚和志向,其时代意义就是战,而且是歼灭战。

  战争需要战士,制胜依赖计谋,战国是一个战士和策士的时代。

  从吴越争霸,到秦始皇统一六国,256年间,战士和策士成了时代的主角和战争的主力。策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游走于各国之间,所谓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一旦被国君采用,就会富贵如王侯,黄金满堂。

  儒家“崇德”,是春秋的代表;法家“尚力”,更适应战国的需求。法家的“力”,是兵民合一、耕战合一,全民都成为耕战之士。耕战合一,打开了农民的仕途,战争就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全民战争,农民可以通过战争转化为新的军功贵族。

  于是,谁能将农民动员起来转化为战士,谁就掌握了新的历史契机。商鞅在秦国变法,用制度创造耕战之士,组成最有效的国家战争群体。

  战士与策士共举,战力与智力并用,周礼让位于兵法,用计成了战国新文化。

  (作者系历史学者)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