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育惩戒,也要因材施“惩”

2020年12月30日 07:26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在我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骂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因为宰予大白天赖床不起,没请假就翘课,不给老人家面子。后来,教师手中有了戒尺,可以打学生手心。再后来,教育惩戒传统式微。今天,《规则》出台,重拾传统,应是时势使然,因为多数家长也希望教师腰杆再硬一点。

  教育惩戒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对于教师来说,接也难不接也难。没有《规则》之前,惩戒学生是一种“逆风泼水”行为,弄不好就会“湿”自己一身。遇上溺爱型家长,教师惩戒他们的宝贝,他们一“告状”,学校定要出面安抚,教师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现在有《规则》撑腰了,可用好它亦非易事。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同理可证,教育惩戒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教育惩戒,毕竟“惩”在先“戒”在后,对受惩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罚。如何才能确保“罚当其过”,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而非走向反面,考验着教师的分寸感与艺术感。熟练掌握教育惩戒这门艺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艺术家”,深谙惩戒之法、精于育人之道。

  教育惩戒要有“爱”。教育惩戒与其他惩戒最大区别之处在于,施者对受者有情、有爱、有尊重。教师惩戒学生,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恨铁不成钢,真心希望学生改过、学好。因此,在整个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让学生感知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老师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以心换心,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惩戒育人的最佳效果。

  教育惩戒要有“度”。首先,要守“法”度。《规则》只是规章,规章之上还有法律,教师惩戒学生必须守法,绝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而侵犯他们的法定权利,如受教育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其次,合乎“理”度。教育惩戒要在情理之中,不能违反常理。比如,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长时间做某种动作或保持一种姿势等都是不合理的惩戒方法。

  教育惩戒要有“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更是如此,“人师”都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教育惩戒也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惩戒,做到因材施“惩”,不能一把戒尺“打”到底。同样是教育惩戒,对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更谨慎一些。

  戒尺递到手上,教师要敢用、能用,要用活、用好,方不负教育部门、广大家长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教育惩戒,也要因材施“惩”

2020-12-30 07:26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在我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骂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因为宰予大白天赖床不起,没请假就翘课,不给老人家面子。后来,教师手中有了戒尺,可以打学生手心。再后来,教育惩戒传统式微。今天,《规则》出台,重拾传统,应是时势使然,因为多数家长也希望教师腰杆再硬一点。

  教育惩戒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对于教师来说,接也难不接也难。没有《规则》之前,惩戒学生是一种“逆风泼水”行为,弄不好就会“湿”自己一身。遇上溺爱型家长,教师惩戒他们的宝贝,他们一“告状”,学校定要出面安抚,教师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现在有《规则》撑腰了,可用好它亦非易事。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同理可证,教育惩戒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教育惩戒,毕竟“惩”在先“戒”在后,对受惩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罚。如何才能确保“罚当其过”,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而非走向反面,考验着教师的分寸感与艺术感。熟练掌握教育惩戒这门艺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艺术家”,深谙惩戒之法、精于育人之道。

  教育惩戒要有“爱”。教育惩戒与其他惩戒最大区别之处在于,施者对受者有情、有爱、有尊重。教师惩戒学生,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恨铁不成钢,真心希望学生改过、学好。因此,在整个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让学生感知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老师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以心换心,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惩戒育人的最佳效果。

  教育惩戒要有“度”。首先,要守“法”度。《规则》只是规章,规章之上还有法律,教师惩戒学生必须守法,绝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而侵犯他们的法定权利,如受教育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其次,合乎“理”度。教育惩戒要在情理之中,不能违反常理。比如,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长时间做某种动作或保持一种姿势等都是不合理的惩戒方法。

  教育惩戒要有“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更是如此,“人师”都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教育惩戒也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惩戒,做到因材施“惩”,不能一把戒尺“打”到底。同样是教育惩戒,对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更谨慎一些。

  戒尺递到手上,教师要敢用、能用,要用活、用好,方不负教育部门、广大家长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