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的各个环节反浪费、促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受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影响,加之相关约束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餐饮浪费问题一直存在、时常反复。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需要重视粮食生产,更要坚决防止餐饮浪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餐饮浪费不仅是食品、食物、粮食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将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反食品浪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将反食品浪费从单纯的道德号召升级为道德号召与立法推进并行,通过立法整治餐饮浪费行为,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压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食品浪费责任。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工作机制,确定反食品浪费目标任务,通过监测、调查、分析和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推进反食品浪费工作。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明确各类主体责任。加强公务活动用餐管理,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外卖平台的服务行为,改进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供餐单位的供餐方式,倡导个人和家庭形成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行业引导、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机制。食品、餐饮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食品浪费监测,新闻媒体应对食品浪费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导公众树立正确饮食消费观念。
规范与引导并重,法治与德治相统一。待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通过后,各地要把法律执行到位,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将反食品浪费进行到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诗阳)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