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长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

2020年12月21日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李长安

  中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渡到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是贯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则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就成为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这其中,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实现“六稳”“六保”调控目标的“牛鼻子”。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构成国内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30.6%降为2019年的28.2%。

  消费动力越来越强劲的背后,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众所周知,收入是决定消费的第一要素,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居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才成为全社会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底气。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与此同时,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

  疫情期间,由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了严重冲击,居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促增收、扩消费的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负转正。

  当然,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这主要包括,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劳动者平均工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中大量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二是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出现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虽有所下降,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从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来衡量,还是以城乡差距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处于联合国划定的警戒线之上,而收入分配差距大对消费需求的扩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四是劳动领域存在的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未能得到根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动者的获得感。

  因此,注重需求侧改革,就必须牢牢把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个关键点。一方面,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要求,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努力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扫除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各种障碍,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基本原则,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此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检查,杜绝拖欠工资、人为压低工资等违反劳动法、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只有如此,需求侧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尽快形成。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李长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

2020-12-21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李长安

  中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渡到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是贯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则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就成为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这其中,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实现“六稳”“六保”调控目标的“牛鼻子”。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构成国内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30.6%降为2019年的28.2%。

  消费动力越来越强劲的背后,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众所周知,收入是决定消费的第一要素,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居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才成为全社会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底气。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与此同时,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

  疫情期间,由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了严重冲击,居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促增收、扩消费的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负转正。

  当然,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这主要包括,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劳动者平均工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中大量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二是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出现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虽有所下降,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从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来衡量,还是以城乡差距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处于联合国划定的警戒线之上,而收入分配差距大对消费需求的扩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四是劳动领域存在的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未能得到根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动者的获得感。

  因此,注重需求侧改革,就必须牢牢把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个关键点。一方面,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要求,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努力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扫除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各种障碍,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基本原则,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此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检查,杜绝拖欠工资、人为压低工资等违反劳动法、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只有如此,需求侧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尽快形成。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