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化传承:找到传统与“网红”的契合之处

2020年12月04日 07: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佳山 肖涵予

  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这直接这关乎着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宏伟目标。

  事实上,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这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的传承,将对年轻人更有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全是精华,一些隐性的糟粕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来传播负面文化。比如近年备受关注的“女德班”,就是丑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复活”。因此,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年轻人意义重大。

  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曾经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存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都是无趣的“老古董”,但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样态则改变了这些成见。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当下的青年群体对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巨大热情。不仅是故宫、天坛等知名的文化景点,包括陕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都已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 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有趣且有料”有关,让年轻人在乐趣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这对帮助年轻人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热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经过上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虽然一些传统文化要素吸引了广大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其中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身居偏远小城市或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再者,还要兼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比如,近年在互联网上,一些中国年轻网民把古汉语、中国历史地图之类的视频公开发布,并且与外国网友密切互动——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文化炫耀”,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在汲取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与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现实作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文化传承:找到传统与“网红”的契合之处

2020-12-04 07: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孙佳山 肖涵予

  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这直接这关乎着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宏伟目标。

  事实上,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这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的传承,将对年轻人更有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全是精华,一些隐性的糟粕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来传播负面文化。比如近年备受关注的“女德班”,就是丑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复活”。因此,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年轻人意义重大。

  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曾经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存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都是无趣的“老古董”,但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样态则改变了这些成见。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当下的青年群体对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巨大热情。不仅是故宫、天坛等知名的文化景点,包括陕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都已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 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有趣且有料”有关,让年轻人在乐趣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这对帮助年轻人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热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经过上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虽然一些传统文化要素吸引了广大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其中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身居偏远小城市或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再者,还要兼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比如,近年在互联网上,一些中国年轻网民把古汉语、中国历史地图之类的视频公开发布,并且与外国网友密切互动——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文化炫耀”,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在汲取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与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现实作用。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