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海明: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2020年12月04日 07:43   来源:光明日报   刘海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很少反问,为何在每个时代,“伯乐”都是“稀缺资源”?并非世无伯乐,而是做个伯乐需要过硬的德行。同样,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一批“伯乐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们的德行过硬,才能当好伯乐,为一流科技论文的面世当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12位院士专家联合发出倡议,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学守门人”职业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业。

  为人处世,只有为捍卫道德原则而抵挡住外部的压力和诱惑,科技期刊工作者才能当好筛选论文的伯乐。科技期刊界的伯乐多了,他们以过硬的道德原则捍卫科学精神,才是院士专家们所希望的“科学守门人”。

  要深耕期刊质量,在论文质量上守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做着挑选“千里马”的日常工作,论文质量好不好,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缺一不可。评判论文质量考验“科学守门人”的智商,减少误判,用科学的天平考量一篇论文的内在品质,需要科技期刊工作者勿忘职业初心,把优秀的论文呈现在世人面前。“科学守门人”决定着科技传播的权利,科技论文能否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千里马”,考验着“科学守门人”的职业道德。

  要保持超然姿态,在人情世故上不动心。科技期刊工作难做,在于我们的社会具有重视人情世故的传统。在人情世故面前,多少人曾经身心疲惫,甚至被绑在“道德的绞刑架”上,遭受科学良知的折磨。“科学守门人”无法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太多的现实因素干扰着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国科学院12位院士专家倡议的弦外之音,又何尝不是希望在世俗因素与科学精神之间砌起一座“防火墙”,希望所有的“科学守门人”以科学的超然姿态,在世俗的利诱面前不动心。

  要具有历史眼光,在刊物声誉上不动心。向世俗低头,得到的是“即时的酬赏”,代价是期刊质量的滑坡,这样的期刊多了,最终损伤的是一国未来的科技竞争力。这要求“科学守门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编发的每一篇论文,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能够像韩愈的《马说》这样影响后世,这是一种可贵的“延时的酬赏”。多少含金量高的科学大奖,都是“延时酬赏”的标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守门人”具有超前的胆识,这是一份期刊获得历史声誉的保证。

  科技期刊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未来。同样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守门人”只是中国科研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卫士”,科研生态的净化和品质的提升需要科研共同体过硬的德行,以德行的集体磨砺塑造我国科研生态的品质。我们的科研共同体需要“清操厉冰雪”,才能让科研的去功利化成为可能。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刘海明: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2020-12-04 07:43 来源:光明日报 刘海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很少反问,为何在每个时代,“伯乐”都是“稀缺资源”?并非世无伯乐,而是做个伯乐需要过硬的德行。同样,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一批“伯乐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他们的德行过硬,才能当好伯乐,为一流科技论文的面世当好“接生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12位院士专家联合发出倡议,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学守门人”职业初心,精益求精,守正创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业。

  为人处世,只有为捍卫道德原则而抵挡住外部的压力和诱惑,科技期刊工作者才能当好筛选论文的伯乐。科技期刊界的伯乐多了,他们以过硬的道德原则捍卫科学精神,才是院士专家们所希望的“科学守门人”。

  要深耕期刊质量,在论文质量上守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做着挑选“千里马”的日常工作,论文质量好不好,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缺一不可。评判论文质量考验“科学守门人”的智商,减少误判,用科学的天平考量一篇论文的内在品质,需要科技期刊工作者勿忘职业初心,把优秀的论文呈现在世人面前。“科学守门人”决定着科技传播的权利,科技论文能否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千里马”,考验着“科学守门人”的职业道德。

  要保持超然姿态,在人情世故上不动心。科技期刊工作难做,在于我们的社会具有重视人情世故的传统。在人情世故面前,多少人曾经身心疲惫,甚至被绑在“道德的绞刑架”上,遭受科学良知的折磨。“科学守门人”无法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太多的现实因素干扰着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国科学院12位院士专家倡议的弦外之音,又何尝不是希望在世俗因素与科学精神之间砌起一座“防火墙”,希望所有的“科学守门人”以科学的超然姿态,在世俗的利诱面前不动心。

  要具有历史眼光,在刊物声誉上不动心。向世俗低头,得到的是“即时的酬赏”,代价是期刊质量的滑坡,这样的期刊多了,最终损伤的是一国未来的科技竞争力。这要求“科学守门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编发的每一篇论文,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能够像韩愈的《马说》这样影响后世,这是一种可贵的“延时的酬赏”。多少含金量高的科学大奖,都是“延时酬赏”的标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守门人”具有超前的胆识,这是一份期刊获得历史声誉的保证。

  科技期刊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未来。同样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守门人”只是中国科研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卫士”,科研生态的净化和品质的提升需要科研共同体过硬的德行,以德行的集体磨砺塑造我国科研生态的品质。我们的科研共同体需要“清操厉冰雪”,才能让科研的去功利化成为可能。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