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没文化”是影视剧的大悲哀

2020年11月20日 07:45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近日,新《鹿鼎记》上映引发不小争议。戏服如塑料渔网、妆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际等槽点,让其仅收获2.6分的评分。而剧集当中,将鳌拜宅子称为“鳌府”的操作,亦让不少网友质疑起导演和编剧的文化水平。

  事实上,在当下影视剧中,奇葩错误俯拾皆是,“鳌府”这样的纰漏实在算不得什么,以至于有人调侃,“没给你写成‘鳖府’已经不错了。”君不见,清宫大戏,官职称谓随口乱编;军旅题材,武器装备时空穿越;职场小品,刚出校园便住豪宅……历史如何、现实如何、生活如何,观众大抵都有着基本的常识,但怎奈总有人乱弹琴,既不贴近史实、也不吃透生活,凭着臆想生产台词、制造故事、拼装剧情,制造出一部部“悬浮剧”“狗血剧”“四不像剧”。难怪有老艺术家痛心疾首,直言“编剧在今天,是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乱象频仍,何以至此?需要看到,中国的影视剧一开始并不是这样。迎着改革开放春风,以央视版“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剧登上荧幕。演员、导演、编剧和顾问团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转化为创作的匠心,尽一切努力以原著为先,力求真实可信。拍108将替天行道,就以《清明上河图》布景营造江湖气;拍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有大段半文半白台词还原书中笔力;拍贾府的迭起兴衰,就有全体演员闭门学习四个月,不仅体会自己角色的喜怒哀乐,还去感悟琢磨其他角色的悲欢离合……尽管因时代条件所限,这些经典剧目往往画面简薄、特效有限,但制作者用心打造出的历史质感,处处流露的对经典的尊重敬意,不仅让观众入戏其中,更呈现了历史的意蕴,完成了对一代代人的文化熏陶。

  将一部影视剧打造成匠心独运的文化精品,还是捞钱就走的劣质商品,制作方的用心程度,决定着这部剧的品质。可遗憾的是,随着“流量绑架行业”之风愈演愈烈,在所有环节向“钱”看的虚浮之气下,近些年上映的电视剧中,经得起检验和审视的佳作还是太少。甚至连演员不用抠图、配角请了老戏骨、台词用了原声、服饰终于符合时代等再正常不过的创作底线,都可以吹上“热搜”。近段时间,不仅新《鹿鼎记》引来骂声一片,所谓的抗战剧《雷霆战将》也因严重背离历史被下架,这无疑是一记警钟,提醒文艺创作者莫把“底线”当“高线”,靠品质说话、靠演技说话、靠态度说话,才是应有的职业精神。

  限制天价片酬、发布演员烂剧排行榜、扶持优秀剧本……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促进国产影视剧市场高质量发展。期待在各方努力与观众持续不断的较真下,影视从业者能够拿出诚意打造文化精品,在收获关注的同时,赢得观众的敬意。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没文化”是影视剧的大悲哀

2020-11-20 07:45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近日,新《鹿鼎记》上映引发不小争议。戏服如塑料渔网、妆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际等槽点,让其仅收获2.6分的评分。而剧集当中,将鳌拜宅子称为“鳌府”的操作,亦让不少网友质疑起导演和编剧的文化水平。

  事实上,在当下影视剧中,奇葩错误俯拾皆是,“鳌府”这样的纰漏实在算不得什么,以至于有人调侃,“没给你写成‘鳖府’已经不错了。”君不见,清宫大戏,官职称谓随口乱编;军旅题材,武器装备时空穿越;职场小品,刚出校园便住豪宅……历史如何、现实如何、生活如何,观众大抵都有着基本的常识,但怎奈总有人乱弹琴,既不贴近史实、也不吃透生活,凭着臆想生产台词、制造故事、拼装剧情,制造出一部部“悬浮剧”“狗血剧”“四不像剧”。难怪有老艺术家痛心疾首,直言“编剧在今天,是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乱象频仍,何以至此?需要看到,中国的影视剧一开始并不是这样。迎着改革开放春风,以央视版“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剧登上荧幕。演员、导演、编剧和顾问团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转化为创作的匠心,尽一切努力以原著为先,力求真实可信。拍108将替天行道,就以《清明上河图》布景营造江湖气;拍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有大段半文半白台词还原书中笔力;拍贾府的迭起兴衰,就有全体演员闭门学习四个月,不仅体会自己角色的喜怒哀乐,还去感悟琢磨其他角色的悲欢离合……尽管因时代条件所限,这些经典剧目往往画面简薄、特效有限,但制作者用心打造出的历史质感,处处流露的对经典的尊重敬意,不仅让观众入戏其中,更呈现了历史的意蕴,完成了对一代代人的文化熏陶。

  将一部影视剧打造成匠心独运的文化精品,还是捞钱就走的劣质商品,制作方的用心程度,决定着这部剧的品质。可遗憾的是,随着“流量绑架行业”之风愈演愈烈,在所有环节向“钱”看的虚浮之气下,近些年上映的电视剧中,经得起检验和审视的佳作还是太少。甚至连演员不用抠图、配角请了老戏骨、台词用了原声、服饰终于符合时代等再正常不过的创作底线,都可以吹上“热搜”。近段时间,不仅新《鹿鼎记》引来骂声一片,所谓的抗战剧《雷霆战将》也因严重背离历史被下架,这无疑是一记警钟,提醒文艺创作者莫把“底线”当“高线”,靠品质说话、靠演技说话、靠态度说话,才是应有的职业精神。

  限制天价片酬、发布演员烂剧排行榜、扶持优秀剧本……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促进国产影视剧市场高质量发展。期待在各方努力与观众持续不断的较真下,影视从业者能够拿出诚意打造文化精品,在收获关注的同时,赢得观众的敬意。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