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0年11月19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段天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考古研究涉及考古文化、谱系研究、国家形成等众多问题,致力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考古学的基础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人殚精竭虑、艰苦奋斗,开辟出具有坚实基础、深厚底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之道。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中国考古学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求真务实的研究,不断谱写中国考古学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物论史。科学探索遗存、时空与人的内在联系,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或痕迹,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物质文化。考古资料及其蕴藏的信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怎样才能发现其中埋藏的历史,如何才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规律?这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地探索遗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田野考古获得的分散资料纳入研究之中,从“人、遗存、时、空”四维视角入手,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纵横求索,努力发现并科学表述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谱系结构。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坚持的科学研究道路。

  坚持透物见人。高度重视考古材料,在系统构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形成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体现考古学研究共性要求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考古学的光荣使命。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坚持透物见人。何为透物见人?就是要注重考察大量考古材料,通过材料得出规律性认识,对考古表述及其显现出的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考古学正是通过海量的考古实践与个案研究,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坚定理论自信。认识传统、服务发展、贡献世界,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使命。考古学通过研究物质文化遗存,揭示人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运用实证的方法,帮助人类找回失去的记忆。对于史前时期的历史,考古学突破人类记忆的盲区和传说的局限,挖掘人类历史;对于古典史时期的历史,考古学证实或证伪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信息,并把研究触角深入到历史记载罕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体现并启发着人类的智慧。中国考古工作者要坚定理论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0-11-19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段天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考古研究涉及考古文化、谱系研究、国家形成等众多问题,致力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考古学的基础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人殚精竭虑、艰苦奋斗,开辟出具有坚实基础、深厚底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之道。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中国考古学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求真务实的研究,不断谱写中国考古学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物论史。科学探索遗存、时空与人的内在联系,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或痕迹,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物质文化。考古资料及其蕴藏的信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怎样才能发现其中埋藏的历史,如何才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规律?这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地探索遗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田野考古获得的分散资料纳入研究之中,从“人、遗存、时、空”四维视角入手,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纵横求索,努力发现并科学表述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谱系结构。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坚持的科学研究道路。

  坚持透物见人。高度重视考古材料,在系统构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形成既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又体现考古学研究共性要求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考古学的光荣使命。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坚持透物见人。何为透物见人?就是要注重考察大量考古材料,通过材料得出规律性认识,对考古表述及其显现出的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考古学正是通过海量的考古实践与个案研究,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坚定理论自信。认识传统、服务发展、贡献世界,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使命。考古学通过研究物质文化遗存,揭示人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运用实证的方法,帮助人类找回失去的记忆。对于史前时期的历史,考古学突破人类记忆的盲区和传说的局限,挖掘人类历史;对于古典史时期的历史,考古学证实或证伪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信息,并把研究触角深入到历史记载罕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体现并启发着人类的智慧。中国考古工作者要坚定理论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