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崔晓丹: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内生动力

2020年11月18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强调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这些重要部署,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也为下一个五年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今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今后五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进步。这就要求从农村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出发,在优化产业发展、市场环境、智力支持、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产业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发展产业作为持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落后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要激发产业动力,在产业培育上必须注重“发扬特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和经济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切忌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在产业集聚上必须注重“规模效应”,坚持“龙头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产业升级上注重“技术渗透”,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科技产业、智慧产业等,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市场动力。市场应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的活力和空间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对一个地方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落后地区有两个市场,一个是本地市场,一个是国内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都要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内外相互促进、彼此互补的发展合力。从挖掘本地市场来看,中小企业是搞活经济、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主体。要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扶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为企业提供热心周到、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开拓域外市场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领域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落后地区要积极适应和利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必须瞄准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本地和域外大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打通区域、城乡的流通网络,为劳务、商品等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创造条件。尤其要积极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迭代发展,弥补落后地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使本地商品卖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教育动力。扶贫先扶智,落后地区持续增收致富必须教育先行。从全国范围看,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抓好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改善乡村教学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让落后地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对于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从职业教育入手,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文化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随着贫困地区陆续摘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逐步摆脱物质贫困,摆在面前更长远的任务是培育他们持续奔富的文化动力。要坚持“以文育民、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富民”的思路,发挥好主流价值和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与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风民风。要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通过先进典型宣传、榜样示范引导和完善正向激励等机制,形成“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氛围。同时,要下大气力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发挥乡规民约等在乡村振兴中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营造和谐良好的文明新风。

  总之,巩固脱贫成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保持政策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不断激发产业、市场、教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崔晓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崔晓丹: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内生动力

2020-11-18 07:02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强调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这些重要部署,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也为下一个五年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今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今后五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进步。这就要求从农村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出发,在优化产业发展、市场环境、智力支持、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产业动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发展产业作为持续增收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落后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每发展好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要激发产业动力,在产业培育上必须注重“发扬特色”,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结构和经济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切忌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在产业集聚上必须注重“规模效应”,坚持“龙头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在产业升级上注重“技术渗透”,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科技产业、智慧产业等,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市场动力。市场应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市场的活力和空间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对一个地方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落后地区有两个市场,一个是本地市场,一个是国内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都要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内外相互促进、彼此互补的发展合力。从挖掘本地市场来看,中小企业是搞活经济、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主体。要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扶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为企业提供热心周到、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开拓域外市场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领域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就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落后地区要积极适应和利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必须瞄准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本地和域外大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打通区域、城乡的流通网络,为劳务、商品等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创造条件。尤其要积极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迭代发展,弥补落后地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使本地商品卖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教育动力。扶贫先扶智,落后地区持续增收致富必须教育先行。从全国范围看,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抓好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改善乡村教学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让落后地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对于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从职业教育入手,聚焦产业和就业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激发巩固脱贫成效的文化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随着贫困地区陆续摘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逐步摆脱物质贫困,摆在面前更长远的任务是培育他们持续奔富的文化动力。要坚持“以文育民、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富民”的思路,发挥好主流价值和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与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风民风。要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通过先进典型宣传、榜样示范引导和完善正向激励等机制,形成“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氛围。同时,要下大气力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发挥乡规民约等在乡村振兴中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营造和谐良好的文明新风。

  总之,巩固脱贫成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保持政策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不断激发产业、市场、教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崔晓丹)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