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2020年11月05日 16:35   来源:光明日报   马峰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的社会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生态优化提供重要支撑。人民生活品质是反映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并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建设水平涉及人民群众对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社会发展领域方方面面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衡量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1990年“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如今“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我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要继续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除影响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体而言,应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一方面,要抓住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和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体系、机制和相关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别的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持续发展中促进民生改善,补齐民生短板,扩大民生红利,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总之,“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扎扎实实把人民生活、民生保障的基础性工作、系统性工作做好,以高水平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2020-11-05 16:35 来源:光明日报 马峰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的社会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生态优化提供重要支撑。人民生活品质是反映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并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建设水平涉及人民群众对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社会发展领域方方面面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衡量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1990年“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如今“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我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要继续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除影响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体而言,应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一方面,要抓住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和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体系、机制和相关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类别的需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说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持续发展中促进民生改善,补齐民生短板,扩大民生红利,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总之,“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扎扎实实把人民生活、民生保障的基础性工作、系统性工作做好,以高水平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