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2020年10月28日 07:28   来源:人民日报   杜海涛

  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金秋十月,祖国大地美如画。随着我国自北向南陆续进入红叶季,多彩的乡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一批集赏秋景、尝美食、摘果蔬、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备受青睐。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该平台上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马蜂窝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休闲农业与现代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应当看到,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下足功夫,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乡村街道、河道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乡土味、文化味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此外,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舒适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2020-10-28 07:28 来源:人民日报 杜海涛

  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金秋十月,祖国大地美如画。随着我国自北向南陆续进入红叶季,多彩的乡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一批集赏秋景、尝美食、摘果蔬、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备受青睐。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该平台上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马蜂窝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休闲农业与现代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应当看到,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下足功夫,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乡村街道、河道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乡土味、文化味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此外,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舒适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