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徐奉臻:“舍生忘死”抗疫精神的文化意蕴

2020年10月22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徐奉臻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总结伟大的抗疫精神。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这样评价抗美援朝的伟大壮举。

  舍生忘死体现生死观和义利观,是中国创造抗疫奇迹的精神支撑。精神是民族之魂,是心之定所和行之依归。钩沉稽古、扶隐发微,挖掘和揭示舍生忘死的文化意蕴与本质内涵,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缘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写照。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文明虽风雨沧桑,却旷古无两,生生不息,千载传承。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淬炼于革命文化。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联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标识。“豪情做囚徒”“满腔热血沃中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都是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

  革命文化熔铸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近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精神结晶。同时,我们党成立前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探索,以及“将不畏死、兵不惜命”的抗战壮举,为革命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精神土壤。“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等,立起一座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有了这种精神,近代以来的中国,虽饱经风霜,却艰难竭蹶,浴火重生。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北大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蕴含舍生忘死的傲骨与血性。郭永怀用生命守护国家秘密,邓稼先抱定“为了它,死了也值得”的信念在危险岗位默默奉献数十载,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王进喜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等,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亮底色。有了这种精神,70余年的新中国史,虽风雷磅礴,却乘长风破万浪;40余年的改革开放,虽荆棘载途,却能成就家邦之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舍生”是精神外化行为,“取义”和“求法”是精神内在本质。舍生取义和舍身求法,是舍生忘死的信念基础及价值魂魄。“义”是“四维”之一,汉代有“廉而不刿,义也”。中国文化中,关于“义”的表述不可胜道,如“君子喻于义” “度义而后动”“见利不亏其义”“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等。“义”和“法”是时空概念,其内涵依情境变化而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和“法”,重在维护社会伦理;革命文化中的“义”和“法”,志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义”和“法”,诉求同样在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稽古察今,稽古启新。舍生忘死是精神,也是文化和气节。只要有舍生忘死之义,就一定能彰显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血战到底的浩然气概、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在抗疫斗争中,舍生忘死的故事不胜枚举,既撼人心魄,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冠病毒研究者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以及无数“最美逆行者”感人肺腑的壮举,都将彪炳史册。历经苦难和辉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再次创造历史。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

徐奉臻:“舍生忘死”抗疫精神的文化意蕴

2020-10-22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徐奉臻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总结伟大的抗疫精神。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这样评价抗美援朝的伟大壮举。

  舍生忘死体现生死观和义利观,是中国创造抗疫奇迹的精神支撑。精神是民族之魂,是心之定所和行之依归。钩沉稽古、扶隐发微,挖掘和揭示舍生忘死的文化意蕴与本质内涵,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缘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写照。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文明虽风雨沧桑,却旷古无两,生生不息,千载传承。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淬炼于革命文化。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联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标识。“豪情做囚徒”“满腔热血沃中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都是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

  革命文化熔铸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近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精神结晶。同时,我们党成立前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探索,以及“将不畏死、兵不惜命”的抗战壮举,为革命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精神土壤。“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等,立起一座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有了这种精神,近代以来的中国,虽饱经风霜,却艰难竭蹶,浴火重生。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北大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蕴含舍生忘死的傲骨与血性。郭永怀用生命守护国家秘密,邓稼先抱定“为了它,死了也值得”的信念在危险岗位默默奉献数十载,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王进喜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等,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亮底色。有了这种精神,70余年的新中国史,虽风雷磅礴,却乘长风破万浪;40余年的改革开放,虽荆棘载途,却能成就家邦之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舍生”是精神外化行为,“取义”和“求法”是精神内在本质。舍生取义和舍身求法,是舍生忘死的信念基础及价值魂魄。“义”是“四维”之一,汉代有“廉而不刿,义也”。中国文化中,关于“义”的表述不可胜道,如“君子喻于义” “度义而后动”“见利不亏其义”“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等。“义”和“法”是时空概念,其内涵依情境变化而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和“法”,重在维护社会伦理;革命文化中的“义”和“法”,志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义”和“法”,诉求同样在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稽古察今,稽古启新。舍生忘死是精神,也是文化和气节。只要有舍生忘死之义,就一定能彰显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血战到底的浩然气概、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在抗疫斗争中,舍生忘死的故事不胜枚举,既撼人心魄,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冠病毒研究者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以及无数“最美逆行者”感人肺腑的壮举,都将彪炳史册。历经苦难和辉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再次创造历史。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