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抑郁症患者能否登机需兼顾安全与权益

2020年10月16日 10:28   来源:东方网   付彪

  10月14日凌晨,有网友微博发文称,春秋航空拒绝其患有抑郁症女朋友登机。10月14日晚间,春秋航空方面表示,“鉴于工作人员多次安抚旅客,旅客情绪仍无法平复,基于安全因素,春秋航空劝退旅客,办理了机票全退手续。在旅客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没有专业医疗意见的情况下,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地做出这一遗憾的决定。”(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对此,网上的声音很多:一部分网友支持航空公司的做法,认为这是对其他旅客的安全负责;也有网友认为,“工作人员不专业的发问,是对患者的不尊重”“拒载简单粗暴,没有人情味,甚至是一种歧视”“如果简单排除风险搞一刀切,不过是简单甩锅给乘客”。

  按照《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无成人陪伴儿童、病残旅客、孕妇、盲人、聋人或犯人等特殊旅客,只有在符合承运人规定的条件下经承运人预先同意并在必要时做出安排后方予载运;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据此而言,航空公司基于飞行安全考虑选择“拒载”,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抑郁症患者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是否属于规定中涉及的“健康情况可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则是此次事件引发舆论争议的焦点。

  相关资料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目前世界上约有3.4亿人患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达到9000万之多。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一样,都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抑郁症患者乘坐飞机是否会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航空公司能不能拒绝此类人群登机?此前有关法律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民航法和航空公司的规定,这类疾病的患者,其本人或家属在购票时应告知航空公司,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是可以拒绝的;如果患者本人或家属没有告知,航空公司是不能以该旅客犯有精神病或者有过精神病史为由拒绝其登机,这种做法违反《精神卫生法》。

  换句话说,患者的合法隐私权应得到尊重。航空公司有拒绝抑郁症患者登机的权利,但国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类患者是否可以乘机。而各航空公司对于抑郁症患者乘机也没有特别的规定,有的在能确保航空安全的情况下,通常会接受这类患者,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和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航空公司应在保障自由和适当干预之间寻找平衡,包括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定和应对方案,确保其他旅客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类患者的出行权权益。同时,有必要修订完善民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哪些患者可拒绝登机、哪些需要监护人陪同、购票乘机出具哪些证明等。只有兼顾安全与权益,方能避免类似事件上演。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抑郁症患者能否登机需兼顾安全与权益

2020-10-16 10:28 来源:东方网 付彪

  10月14日凌晨,有网友微博发文称,春秋航空拒绝其患有抑郁症女朋友登机。10月14日晚间,春秋航空方面表示,“鉴于工作人员多次安抚旅客,旅客情绪仍无法平复,基于安全因素,春秋航空劝退旅客,办理了机票全退手续。在旅客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没有专业医疗意见的情况下,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谨慎地做出这一遗憾的决定。”(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对此,网上的声音很多:一部分网友支持航空公司的做法,认为这是对其他旅客的安全负责;也有网友认为,“工作人员不专业的发问,是对患者的不尊重”“拒载简单粗暴,没有人情味,甚至是一种歧视”“如果简单排除风险搞一刀切,不过是简单甩锅给乘客”。

  按照《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无成人陪伴儿童、病残旅客、孕妇、盲人、聋人或犯人等特殊旅客,只有在符合承运人规定的条件下经承运人预先同意并在必要时做出安排后方予载运;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况可能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运人不予承运。据此而言,航空公司基于飞行安全考虑选择“拒载”,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抑郁症患者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是否属于规定中涉及的“健康情况可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则是此次事件引发舆论争议的焦点。

  相关资料显示,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目前世界上约有3.4亿人患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达到9000万之多。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一样,都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抑郁症患者乘坐飞机是否会危及自身或影响其他旅客安全?航空公司能不能拒绝此类人群登机?此前有关法律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民航法和航空公司的规定,这类疾病的患者,其本人或家属在购票时应告知航空公司,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是可以拒绝的;如果患者本人或家属没有告知,航空公司是不能以该旅客犯有精神病或者有过精神病史为由拒绝其登机,这种做法违反《精神卫生法》。

  换句话说,患者的合法隐私权应得到尊重。航空公司有拒绝抑郁症患者登机的权利,但国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类患者是否可以乘机。而各航空公司对于抑郁症患者乘机也没有特别的规定,有的在能确保航空安全的情况下,通常会接受这类患者,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和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航空公司应在保障自由和适当干预之间寻找平衡,包括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定和应对方案,确保其他旅客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类患者的出行权权益。同时,有必要修订完善民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哪些患者可拒绝登机、哪些需要监护人陪同、购票乘机出具哪些证明等。只有兼顾安全与权益,方能避免类似事件上演。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