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饱受体育场地之困的群众来说,最近有好消息传来。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破解“健身去哪儿”提供了多项颇具操作性的“金点子”,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全民健康,健身是基础,场地更是关键。眼下,国内全民健身热情日益高涨。然而,人们对健身场地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却暴露出相关地方健身设施总量不足的尴尬。特别是对于群众“举步可就”的身边健身设施投入不足,规划和用地保障亟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面积大大增加,《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努力实现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目标,但这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均体育用地少,场地分布不够均匀,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不充分。笔者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地区利用老旧设施、仓储用房等改建健身设施存在政策不明确、程序繁杂等突出问题。一些城市对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即便有了规划,也存在规划不明确、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事关人民健康、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的里子工程、民心工程。如果打个乒乓球、踢个足球都要先坐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或转几次地铁才能实现,即便健身需求再强烈,也很难形成日常生活习惯。显然,单靠体育部门管辖的公共资源,已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有长远眼光,加强部门联动,特别是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健身去哪儿”是个层次多样、需求多元的命题。由于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参与健身活动的情况不同,开出的“场地处方”不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同时,也应看到,破解健身场地设施瓶颈,非一朝一夕之事,解决这一矛盾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打造亲民便民、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圈,还要摸清百姓诉求、查找短板。要坚持问题导向,让各类创新改革举措不断融入日常生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健身需求,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