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达志:制度强化、结构优化与模式选择

2020年10月13日 07:45   来源:深圳特区报   魏达志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要抢占全球新的经济与科技制高点,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建设并形成更加具有规模和质量的全球性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海洋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在全球性竞争格局中,实现对国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 在“双区驱动”下的深圳特别需要形成制度强化环境、结构支撑发展、模式创造供需的新格局,并通过2025、2035、本世纪中叶三个不同战略时段的跨越式发展,不辜负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1

  制度强化环境——统揽全局的改革智慧与开放格局

  (一)实现从先行先试向先行示范的改革跨越

  深圳经济特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的环境及其制度优势,而经济特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改革依然是未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依然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深圳的改革,不仅需要问题导向,更加需要战略导向,并将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以率先行动形成可传播、可复制的改革示范。

  毫无疑问,深化改革应当从政府做起,应以全球视野对现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科学发展和高速发展。应实现从外向型政策体系向开放型政策体系的改革与突破,大胆改革那些不适应开放型经济时代的封闭性政策条款, 大胆改革那些不利于建设经济主体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政策,大胆改革那些不适应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的政策体系。

  (二)形成从单纯引资向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开放格局

  深圳从创建之初,就拉开了招商引资的大幕,当时国民经济几乎达到崩溃边缘的境地,我们太需要开始进入投资驱动的工业化进程,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深圳经济特区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深圳开始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一方面深圳正在谋求进一步的国际化,以全球视野开展更大范围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强化城市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断根据国家战略走向世界市场,深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已经建成25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另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深港澳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并形成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协同与一体化发展。

  当前深圳更加需要实现自主配置全球性优质资源,在形成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吸引不同类型科学家的体制与制度优势,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实现对世界科技资源及其他优质资源配置的制度性竞争优势。

  2

  结构优于规模——强化科学发现的动能构成与经济结构

  (一)实现技术创新向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的动能冲刺

  深圳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并仍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动能结构”,并不断提升新的经济规模,结构引领规模并优于规模,就是为了摆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路径依赖。深圳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前沿领域的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并加快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2019年的统计公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万亿元,人均达到29498美元,比较197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051件,同比增长22.25%,授权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名,仅次于北京。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70.6%,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根据统计局的公开数据,2013--2017年间,深圳R&D支出年均增长14.9%,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到2017年的4.35%。

  深圳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建设先行示范区,应继续保持 “六个90%”的创新基础与创新源头,一方面通过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大研发投入的强度,并创造企业既从事技术开发又从事科技发现、技术发明的全新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实现迅速补充城市知识创新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加速形成高规格的知识创新支撑体系,在强化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结合的同时,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关联效应并实现大科学的大布局。以实现未来持续长远的战略性发展,弥补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

  (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向提升全球分工地位的突破

  深圳四十年来所形成的“高端产业结构”,既是深圳发展的优长结构,也是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战略性结构,目前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深圳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最具高端引领、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滚动发展的“最优产业结构”,并在具有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形成“结构优于规模”的竞争性优势。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应当持续不断地培育创新新动能。促进系列高端产业的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尽快落地。“结构优于规模”,深圳优化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当中进一步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并产生势不可挡的先行优势,为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奠基,并为中国重新改变现有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应有地位作出有效支撑和重要贡献。

  (三)培育创新优势、增强核心引擎动能和持续发展后劲的新领域、新动能

  不断创新与变化的新兴经济形态及其形成的“新兴经济结构”, 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滚动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增量、质量及其现代化高端产业布局的突破口,所以必须考察它在所处的历史发展周期中所拥有的新兴经济形态及其产业内涵的创新性、特色性和领先性。

  比如在深圳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形态,就包括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总部经济、湾区经济、智能经济、海洋经济、标准经济、质量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能源经济、材料经济、艺术经济、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等这些前沿性的经济形态。而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就是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交替。

  经济现代化的表现就是一种或多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转换,并逐步促成新的创新投入与结构增量,因为每种经济形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理念、主导产业、科学内涵、发展模式、内部结构和运行制度等,而这些恰恰是深圳未来能够实现经济高端引领与结构提升的重要内涵,是培育创新优势、增强核心引擎动能和持续发展后劲的新领域、新动能。

  3

  模式创造供需——强化资源集约配置与政府市场协同模式

  (一) 实现培育市场主体向形成法律制度保障突破

  新的发展模式总是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供给与需求,而这些新的供给与需求就是来自于新兴的市场经济主体。深圳之所以能够形成全国瞩目的“企业成长模式”,是因为深圳已经成为全国创新型企业、战略性企业、高科技企业、高成长企业、知名品牌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并且能够拥有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与此同时,深圳因此也形成了全国最优的“所有制结构模式”。使得深圳源源不断地产生500强企业与品牌企业和大批优秀企业家的重要基础。

  深圳要继续发挥聚集市场经济高端主体的优长,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目前深圳拥有320万家市场经济主体的前提下,以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以更加公平高效政府政策,不断孕育、培育并集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占比百分之九十四的民营企业,特别需要得到坚实的法律保障与制度保障,他们不仅是深圳辉煌四十年的市场主体,更是实现建设先行示范区战略性目标的行为主体。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政企协同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优越性。深圳一个重大经验就是不断地实现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发力,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地面对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认识市场、调控市场并实现与市场的同步、引领和协同,包括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和重大举措,政府在充分认识市场规律之后的政策引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深圳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要抢占全球新的经济与科技制高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建设并形成更加具有规模和质量的全球性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海洋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在全球性竞争格局中,实现对国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魏达志:制度强化、结构优化与模式选择

2020-10-13 07:45 来源:深圳特区报 魏达志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