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延安时期纠正公营业与民争利问题

2020年09月28日 08:06   来源:北京日报   郑风

  1940年和1941年是抗战时期延安最为困难的两年。日伪猖狂进攻、掠夺,国民政府停发经费、封锁经济,延安几乎陷入没有衣穿、没有油吃、冬天没有被盖的困境。了解一些抗战史、知道一些党史的同志,常常将延安时期解决经济困难归因于大生产运动,如南泥湾开荒。这并没有反映历史全貌。大生产运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新型的屯田,其主体是延安的军政系统。一定程度上说,延安时期的屯田,解决的主要是屯田官兵自身的供给问题,至于屯田产出略有富余,只起调节作用,减轻了边区人民一些负担,但对解决边区财政困难起基础性作用的,仍然是农、盐、工、畜、商等私人经济。比如,作为私人经济的小农经济,提供了绝对多数的公粮。1941年,边区原定征粮20万担(1担为300斤),人均1斗4升,负担过重,出现了“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的抱怨。中共中央即时指示调整政策,即便如此,边区政府也只能减征公粮4万担,由20万担减为16万担。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战胜边区困难,要发展经济,平衡边区经济出入口,“首先是发展农、盐、工、畜、商各业之主要的私人经济与部分的公营经济”,并觉得此点带有规律性或决定性。在这里,毛泽东将私人经济前加上“主要的”,可见对其作用的充分重视,因而对公营经济与民争利现象相当注意,提醒边区政府加以纠正。当时谢觉哉任边区政府秘书长。1941年8月6日,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信中写道,“今年之仅仅注意公业投资未能顾及私业投资,是由于等着公营事业救急的特殊情况,由此产生的害则是与民争利(垄断)及解决不了大问题。明年绝不能继续这个方针,仅有盐业投资是明年应该继续的,而其他公营的农、工、商业则只当作必要的一部分继续下去”。

  延安时期毛泽东纠正公营业与民争利问题,是对边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认识而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有利于解放和激活生产力,挖掘生产潜力,有利于边区渡过困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积累的发展私人经济的经验,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延安时期纠正公营业与民争利问题

2020-09-28 08:06 来源:北京日报 郑风

  1940年和1941年是抗战时期延安最为困难的两年。日伪猖狂进攻、掠夺,国民政府停发经费、封锁经济,延安几乎陷入没有衣穿、没有油吃、冬天没有被盖的困境。了解一些抗战史、知道一些党史的同志,常常将延安时期解决经济困难归因于大生产运动,如南泥湾开荒。这并没有反映历史全貌。大生产运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新型的屯田,其主体是延安的军政系统。一定程度上说,延安时期的屯田,解决的主要是屯田官兵自身的供给问题,至于屯田产出略有富余,只起调节作用,减轻了边区人民一些负担,但对解决边区财政困难起基础性作用的,仍然是农、盐、工、畜、商等私人经济。比如,作为私人经济的小农经济,提供了绝对多数的公粮。1941年,边区原定征粮20万担(1担为300斤),人均1斗4升,负担过重,出现了“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的抱怨。中共中央即时指示调整政策,即便如此,边区政府也只能减征公粮4万担,由20万担减为16万担。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战胜边区困难,要发展经济,平衡边区经济出入口,“首先是发展农、盐、工、畜、商各业之主要的私人经济与部分的公营经济”,并觉得此点带有规律性或决定性。在这里,毛泽东将私人经济前加上“主要的”,可见对其作用的充分重视,因而对公营经济与民争利现象相当注意,提醒边区政府加以纠正。当时谢觉哉任边区政府秘书长。1941年8月6日,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信中写道,“今年之仅仅注意公业投资未能顾及私业投资,是由于等着公营事业救急的特殊情况,由此产生的害则是与民争利(垄断)及解决不了大问题。明年绝不能继续这个方针,仅有盐业投资是明年应该继续的,而其他公营的农、工、商业则只当作必要的一部分继续下去”。

  延安时期毛泽东纠正公营业与民争利问题,是对边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认识而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有利于解放和激活生产力,挖掘生产潜力,有利于边区渡过困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积累的发展私人经济的经验,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