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硫磺八角”不只是监管的命题

2020年09月24日 08:04   来源:羊城晚报   木须虫

  每年8月,全国各地的批发商都会赶到广西南宁市三塘镇采购八角,这个当地最大的八角交易市场,一天出货量高达300吨。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个庞大的交易量背后,却有着一个公开的秘密:八角市场正在被违规的“硫磺八角”吞噬。硫磺八角样品送检结果显示,二氧化硫残留量相比国标,超标了16倍多。熏过硫磺的八角色泽鲜亮,不易发霉,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更低。有商家表示,成本低了近一半。(9月22日新京报)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使用硫磺熏制八角属于违规,且触及《食品安全法》中“禁止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法条。“硫磺八角”的泛滥,显然与监管的形同虚设有很大关联,在媒体的报道中,一位八角经销商透露,即使硫磺八角泛滥,也很少被查,“检查的时候,市场会通知,不摆出来就行了。”

  事实上,不仅监管流于形式,并且还陷入“法不责众”的困局和地方利益的深层掣肘。在当地,“小八角”是“大产业”,有报道显示,早在2005年,当地八角年产量就已达到10万吨,占世界市场总产量90%以上,年产值近10亿元,而这背后关涉万千农户和庞大加工与营销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执法与监管面临大利益的切割,治标难治本。

  硫熏是植物脱水干化的传统方法,不止用于八角,如干笋制作、药材炮制都用到,这样的工艺既可以最大程度保持材质的重量,还可以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具有强大的承袭惯性。局限则在于残留超标,不符合现代食品安全要求。

  反映到“硫磺八角”上,尽管当地产业的规模很大,但依然是简单零散量的叠加,即由许多作坊式的粗加工撑起了庞大的市场。这样的格局,对降成本的刚性诉求很难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路径,与单纯的自然晒干相比,传统硫磺工艺产出率更高、成本低一半,更具依赖性。

  所以,“硫磺八角”不只是监管的命题,更是产业升级的经济课题,需要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八角种植加工的规模化发展,帮助企业开发应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用现代加工模式取代传统模式,用科学工艺、规模集约来降低成本。同时,引导解决好利益结构的再构造,用品牌、标准、市场来实现产业增值,而非低价低质唯量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当地在八角种植上具有绝对优势,享有相对主导市场的话语权。

  食安是市场竞争基本门槛,可以决定一个产业的生死,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当地更应变被动为主动,一手强化监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手引导扶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户、商家、企业走出低端低劣泥淖,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硫磺八角”不只是监管的命题

2020-09-24 08:04 来源:羊城晚报 木须虫

  每年8月,全国各地的批发商都会赶到广西南宁市三塘镇采购八角,这个当地最大的八角交易市场,一天出货量高达300吨。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个庞大的交易量背后,却有着一个公开的秘密:八角市场正在被违规的“硫磺八角”吞噬。硫磺八角样品送检结果显示,二氧化硫残留量相比国标,超标了16倍多。熏过硫磺的八角色泽鲜亮,不易发霉,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更低。有商家表示,成本低了近一半。(9月22日新京报)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使用硫磺熏制八角属于违规,且触及《食品安全法》中“禁止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法条。“硫磺八角”的泛滥,显然与监管的形同虚设有很大关联,在媒体的报道中,一位八角经销商透露,即使硫磺八角泛滥,也很少被查,“检查的时候,市场会通知,不摆出来就行了。”

  事实上,不仅监管流于形式,并且还陷入“法不责众”的困局和地方利益的深层掣肘。在当地,“小八角”是“大产业”,有报道显示,早在2005年,当地八角年产量就已达到10万吨,占世界市场总产量90%以上,年产值近10亿元,而这背后关涉万千农户和庞大加工与营销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执法与监管面临大利益的切割,治标难治本。

  硫熏是植物脱水干化的传统方法,不止用于八角,如干笋制作、药材炮制都用到,这样的工艺既可以最大程度保持材质的重量,还可以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具有强大的承袭惯性。局限则在于残留超标,不符合现代食品安全要求。

  反映到“硫磺八角”上,尽管当地产业的规模很大,但依然是简单零散量的叠加,即由许多作坊式的粗加工撑起了庞大的市场。这样的格局,对降成本的刚性诉求很难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路径,与单纯的自然晒干相比,传统硫磺工艺产出率更高、成本低一半,更具依赖性。

  所以,“硫磺八角”不只是监管的命题,更是产业升级的经济课题,需要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八角种植加工的规模化发展,帮助企业开发应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用现代加工模式取代传统模式,用科学工艺、规模集约来降低成本。同时,引导解决好利益结构的再构造,用品牌、标准、市场来实现产业增值,而非低价低质唯量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当地在八角种植上具有绝对优势,享有相对主导市场的话语权。

  食安是市场竞争基本门槛,可以决定一个产业的生死,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当地更应变被动为主动,一手强化监管,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手引导扶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户、商家、企业走出低端低劣泥淖,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