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新脉动】现代版“愚公移山”:大山外面安新家

2020年09月19日 20: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初秋时节,赶上下雨,驱车行驶在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时,不时能感受到山路的崎岖和颠簸。车窗外,云山雾罩,一座座大山仿佛披上了白色的头纱,偶然能见到几个零星的小村庄散落在山间。对外人来说,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对当地村民来说,掀开“头纱”,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才能收获人生的美景。

  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山上是扶贫车间,山下则是居民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走出大山

  今年44岁的夏七洪是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的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扶贫车间缝纫鞋子,机器轰鸣中,她的双手一刻不停,边接受采访边干活儿。她是2018年搬迁到王堂村的,“当时听到易地搬迁的消息时,特别开心,终于不用住‘破房子’了”,夏七洪回忆。

  夏七洪一家人口比较多,加上兄弟姐妹一起,总共有8个人,婆婆今年87岁,身体不太好,孩子才4岁。早些年,为了家庭的生计,她和丈夫到重庆、浙江打工,离家远不说,挣得也不多,一个月一两千,生活并没有多大起色。现在呢,“有三千多吧,还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都很方便”,她笑着说。

  有人愿意走出大山,能很快适应搬迁后的生活,也有人难离故土,对走出大山顾虑重重。王堂村支部书记张光其做易地搬迁工作有两年多了,他介绍,以前有些村民不理解,不愿意放弃家里的土地,不舍邻里乡情,怕自己不适应集中管理的生活,不想搬迁。

  今年52岁的杨林强就是如此。没搬出大山前,他家里的房子近乎是危房,破败不堪。孩子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10公里,若是逢上下雨天,山路难走,常常到家一身泥。即便如此,他考虑到老伴身体不好,自己的腰有问题,不能干重活,担忧找不到工作,不愿意走出大山。后来,在各种动员下,他搬到了王堂村。刚来的时候,确实有些不适应,比如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后,在当地的协助下,他在家附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妻子也在村里当保洁员,生活就这样慢慢好起来了。“搬到这个地方来了之后,生活整体还是比较方便的,打扫完卫生后,环境更好了。生活还是要靠自己来争取的。”杨林强说。

资料图片:易地搬迁前,山上村民的居住情况。(王堂村供图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搬出大山后怎么办?“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解决贫困户的就业、上学、看病等问题,还要做好服务。”张光其说。他介绍,为了让搬迁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王堂村全面动员社会扶贫,目前已经实现了“五个一”。

  一是产业基地带动一批。海升柑橘科技园种植甜橙600亩,常态化吸纳农村劳动力70名,其中搬迁群众21 名。二是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引进博鸿鞋业入驻镇级扶贫车间,提供137个就业工作岗位,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其中搬迁群众65名。三是引导转移输出一批。搭建就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务工信息,引导劳务输出191人。四是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安置聚居点贫困人口30人。五是自主创业扶持一批。引导贫困户经营副食商店、理发店等,扶持自主创业11人。

  目前,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的贫困户有237户,共931人,涉及古蔺镇王堂村、玉田村等24个村。只用拎包入住,水电网全通,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享受到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红利。“通过精细化的帮扶措施,搬迁村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以前是迁不来,现在是赶不走。”张光其笑着说。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有930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走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条件恶劣地方。从农村变城镇,从泥巴路变水泥路,从瓦房变楼房,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命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贾佳 张相成)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西部开发新脉动】现代版“愚公移山”:大山外面安新家

2020-09-19 20: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