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硬币付薪”为难劳动者,此风不可长

2020年09月17日 08:31   来源:工人日报   余明辉

  据9月15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四川资中女子张某在一家医学美容公司离职后,通过劳动仲裁,得以获得共计6000多元的补偿金。然而公司却弄来两桶一角面额的硬币,让她“一角一角地数”。她认为公司此举涉嫌侮辱。

  以“硬币支付欠薪”“羞辱式付薪”等关键词搜索,就会发现,这种事还真不少。比如,去年四川绵阳一名培训机构的女教师被辞退,经劳动仲裁获赔7500元,公司财务人员给了她一箱子硬币,数了六七个小时;2014年,广西南宁的彭先生遭遇老板欠薪,费尽周折拿到的却是5万多枚、重达300多公斤的1元及5角的硬币……这些通过行政、司法等力量干预后支付的款项,付款方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掏腰包,于是,在“整人”“出气”等想法作用下,采取了用硬币支付的招数。

  我国劳动法、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用工者要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也明确了应使用法定货币支付,但具体使用何种面值的货币,并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敢于采取“硬币付薪”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如当事企业所说,用硬币支付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别人无权强制。然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企业就能为所欲为吗?法律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已。大量使用小额硬币支付应付款额较大的款项,如果确实是诸如公交公司等特定行业、企业,或许可以理解,但对其他企业来说,则难逃整蛊、恶作剧、难为人等嫌疑。我国民法通则中有“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的条款。“硬币付薪”显然违反了普通人日常民事活动的惯例。此类行为不仅仅是对维权者的羞辱、戏弄,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是对法院、仲裁机构和法律威严的藐视。

  从本质上看,这是“讨薪难”的一种延续性表现,是从恶意欠薪向“恶意付薪”、戏耍劳动者的演变。尴尬的是,类似事情不时发生,但各方似乎都拿这么做的企业毫无办法,劳动者也只能默默忍受,毕竟,收到硬币总比一分钱收不到要好。

  可以肯定的是,“硬币付薪”让劳动者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其权益和精神的伤害,有关方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比如,完善相关规定,明确相关报酬、赔偿金的支付方式、货币面额等,对故意刁难行为给予警告,等等。

  他山之石

  国外有关于硬币有限使用和赔偿的法案及案例。英国《硬币法案1971》对小额硬币用来支付多大范围的交易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5便士或10便士只能用来支付最高5英镑的物品,20便士或50便士,只能用来支付最高10英镑的物品。再如,几年前,英国一名养老院的经理为泄愤,搬了5大箱、总重达166公斤的硬币来到债主会计家归还800英镑欠款,但这位会计没收,反而将该经理告上法庭并胜诉。法院根据上述硬币法案责令经理连债附加赔款,总共支付1120英镑——不能是硬币。

  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经验,通过修法或出台司法解释,对诉讼或仲裁执行程序中的给付方式进行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给付便利,提升执行效率。 (李英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硬币付薪”为难劳动者,此风不可长

2020-09-17 08:31 来源:工人日报 余明辉

  据9月15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四川资中女子张某在一家医学美容公司离职后,通过劳动仲裁,得以获得共计6000多元的补偿金。然而公司却弄来两桶一角面额的硬币,让她“一角一角地数”。她认为公司此举涉嫌侮辱。

  以“硬币支付欠薪”“羞辱式付薪”等关键词搜索,就会发现,这种事还真不少。比如,去年四川绵阳一名培训机构的女教师被辞退,经劳动仲裁获赔7500元,公司财务人员给了她一箱子硬币,数了六七个小时;2014年,广西南宁的彭先生遭遇老板欠薪,费尽周折拿到的却是5万多枚、重达300多公斤的1元及5角的硬币……这些通过行政、司法等力量干预后支付的款项,付款方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掏腰包,于是,在“整人”“出气”等想法作用下,采取了用硬币支付的招数。

  我国劳动法、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用工者要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也明确了应使用法定货币支付,但具体使用何种面值的货币,并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敢于采取“硬币付薪”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如当事企业所说,用硬币支付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别人无权强制。然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企业就能为所欲为吗?法律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已。大量使用小额硬币支付应付款额较大的款项,如果确实是诸如公交公司等特定行业、企业,或许可以理解,但对其他企业来说,则难逃整蛊、恶作剧、难为人等嫌疑。我国民法通则中有“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的条款。“硬币付薪”显然违反了普通人日常民事活动的惯例。此类行为不仅仅是对维权者的羞辱、戏弄,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是对法院、仲裁机构和法律威严的藐视。

  从本质上看,这是“讨薪难”的一种延续性表现,是从恶意欠薪向“恶意付薪”、戏耍劳动者的演变。尴尬的是,类似事情不时发生,但各方似乎都拿这么做的企业毫无办法,劳动者也只能默默忍受,毕竟,收到硬币总比一分钱收不到要好。

  可以肯定的是,“硬币付薪”让劳动者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其权益和精神的伤害,有关方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比如,完善相关规定,明确相关报酬、赔偿金的支付方式、货币面额等,对故意刁难行为给予警告,等等。

  他山之石

  国外有关于硬币有限使用和赔偿的法案及案例。英国《硬币法案1971》对小额硬币用来支付多大范围的交易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5便士或10便士只能用来支付最高5英镑的物品,20便士或50便士,只能用来支付最高10英镑的物品。再如,几年前,英国一名养老院的经理为泄愤,搬了5大箱、总重达166公斤的硬币来到债主会计家归还800英镑欠款,但这位会计没收,反而将该经理告上法庭并胜诉。法院根据上述硬币法案责令经理连债附加赔款,总共支付1120英镑——不能是硬币。

  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经验,通过修法或出台司法解释,对诉讼或仲裁执行程序中的给付方式进行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给付便利,提升执行效率。 (李英锋)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