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人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再度引发关注。
被健康码“困住”的老人绝非个例,有因为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被拒载的,有因为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其他乘客赶下车的……他们是数字时代庞大的隐匿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有近2亿以上不会使用互联网。
健康码作为社会治理的技术工具,给大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忽略了群体间的差异,没有做到老龄友好。它应该包容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并且据此实现自身的升级演进,实现全龄友好。目前有地区推行打印版的纸质健康码,就考虑到了老人的困境,在技术的高度之外增加了人文的温度。
实际上,一些老人不只是被健康码困住,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码”也使老人成为信息匮乏的“数字难民”。老人线上看病难、打车难、买菜难等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诚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谈到的,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匮乏者”。
老人积极接触、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应该受到鼓励。例如,抖音上记录大巴山附近乡村生活的“秦巴奶奶 秦巴忆味”,用短视频谈世间百态的“济公爷爷”,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老人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生存,还能利用新媒体为自己赋能。这是一些老人的自我选择,却不能强求成为所有老人的“标配”。老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和年轻人不同,他们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巨轮奔涌向前,但无论如何,都要给老人准备一艘救生艇。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