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健康码“困住”老人

2020年09月16日 07:45   来源:南方日报   杨 悦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人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再度引发关注。

  被健康码“困住”的老人绝非个例,有因为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被拒载的,有因为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其他乘客赶下车的……他们是数字时代庞大的隐匿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有近2亿以上不会使用互联网。

  健康码作为社会治理的技术工具,给大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忽略了群体间的差异,没有做到老龄友好。它应该包容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并且据此实现自身的升级演进,实现全龄友好。目前有地区推行打印版的纸质健康码,就考虑到了老人的困境,在技术的高度之外增加了人文的温度。

  实际上,一些老人不只是被健康码困住,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码”也使老人成为信息匮乏的“数字难民”。老人线上看病难、打车难、买菜难等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诚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谈到的,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匮乏者”。

  老人积极接触、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应该受到鼓励。例如,抖音上记录大巴山附近乡村生活的“秦巴奶奶 秦巴忆味”,用短视频谈世间百态的“济公爷爷”,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老人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生存,还能利用新媒体为自己赋能。这是一些老人的自我选择,却不能强求成为所有老人的“标配”。老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和年轻人不同,他们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巨轮奔涌向前,但无论如何,都要给老人准备一艘救生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让健康码“困住”老人

2020-09-16 07:45 来源:南方日报 杨 悦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人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再度引发关注。

  被健康码“困住”的老人绝非个例,有因为没有手机无法扫健康码被拒载的,有因为老年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其他乘客赶下车的……他们是数字时代庞大的隐匿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有近2亿以上不会使用互联网。

  健康码作为社会治理的技术工具,给大部分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忽略了群体间的差异,没有做到老龄友好。它应该包容不同使用主体的需求,并且据此实现自身的升级演进,实现全龄友好。目前有地区推行打印版的纸质健康码,就考虑到了老人的困境,在技术的高度之外增加了人文的温度。

  实际上,一些老人不只是被健康码困住,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码”也使老人成为信息匮乏的“数字难民”。老人线上看病难、打车难、买菜难等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诚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谈到的,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匮乏者”。

  老人积极接触、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应该受到鼓励。例如,抖音上记录大巴山附近乡村生活的“秦巴奶奶 秦巴忆味”,用短视频谈世间百态的“济公爷爷”,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老人不仅可以实现数字化生存,还能利用新媒体为自己赋能。这是一些老人的自我选择,却不能强求成为所有老人的“标配”。老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和年轻人不同,他们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巨轮奔涌向前,但无论如何,都要给老人准备一艘救生艇。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