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2020年08月13日 06: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白毅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尤其在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夏粮又获丰收,给我国抗击肺炎疫情、稳定社会生产秩序提供了战略定力。

  然而,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世界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面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下,更要时刻铭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是珍视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把危机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贯彻实施,曾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行贿受贿要不得,吃吃喝喝没问题”的不正作风极大扭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导向。然而,不排除部分干部仍有在规定允许的条件下继续公款吃喝的想法。因此,除了巩固前阶段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果,未来要通过更强有力的约束监督,让遏制公款吃喝成为党政干部的自觉意识。另外,减少公款吃喝,也是政府节流之举。政府在切实过好紧日子的同时,能把更多结余资金用于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惠民施政的作为空间将更为广阔。

  在更广泛社会范围内,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要着力转变公众餐饮消费习惯,要让公众的节俭意识内化于心,使光盘行动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在现实生活的餐饮消费中,打包越来越成为风尚。不过,仍有人认为菜往多里点,才能“彰显”待客之道,“撑起”社交场面。这样的消费心态,既是受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困扰,也是不顾节俭之道的虚荣心在作祟。

  无论在餐厅就餐,抑或居家饮食,来自舌尖的浪费加重了粮食生产压力,给末端餐饮垃圾处理带来困扰。从消费行为来说,餐饮浪费也增加了公众日常开支,不利于消费理性形成。

  浪费行为无法优化社会的粮食资源配置,更无法提升公民消费层级,只能造成资源的无端流失。因此,理性的观念应是个人要遵循减量餐饮消费,在日常生活场景、社交范围内,推动节约之风在餐桌落地。只有更多人自觉行动起来,全社会的理性餐饮消费之风才能真正形成。

  为铺张餐饮消费做减法,除了可以改变餐饮消费的社会心态,也能扭转社会餐饮喜好,让公众拥抱健康生活。饮食不仅是社交,也关乎营养摄入。在“吃得饱”到“要吃好”的饮食偏好转变中,节俭能让人们重新审视饮食结构,重视营养均衡,讲究餐饮品质。

  根据相关研究,中小学校食物浪费严重,超过了城市餐饮平均浪费水平。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经济来源也主要来自家庭。在校园内刹住餐饮浪费之风,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成为学生的行动遵循,他们才能体会家长艰辛和生活不易,在走进社会后自觉践行节约美德。

  制止餐饮浪费是理念革新,也离不开具体践行。制止餐饮浪费,要让餐饮消费场景中有更鲜明的节约导向,餐饮消费过程要创新节约举措。在许多餐饮企业顺利迎来复工的背景下,商家也要以实际行动担起责任,善意提醒顾客理性节约消费。

  杜绝餐饮浪费也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的必要环节。在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动绿色健康出行和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均是在弘扬节约之风。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彼此呼应,共同缠绕在理性勤俭、居安思危的社会生活之树上。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2020-08-13 06: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白毅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尤其在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夏粮又获丰收,给我国抗击肺炎疫情、稳定社会生产秩序提供了战略定力。

  然而,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世界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面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下,更要时刻铭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是珍视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把危机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贯彻实施,曾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行贿受贿要不得,吃吃喝喝没问题”的不正作风极大扭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导向。然而,不排除部分干部仍有在规定允许的条件下继续公款吃喝的想法。因此,除了巩固前阶段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果,未来要通过更强有力的约束监督,让遏制公款吃喝成为党政干部的自觉意识。另外,减少公款吃喝,也是政府节流之举。政府在切实过好紧日子的同时,能把更多结余资金用于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惠民施政的作为空间将更为广阔。

  在更广泛社会范围内,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要着力转变公众餐饮消费习惯,要让公众的节俭意识内化于心,使光盘行动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在现实生活的餐饮消费中,打包越来越成为风尚。不过,仍有人认为菜往多里点,才能“彰显”待客之道,“撑起”社交场面。这样的消费心态,既是受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困扰,也是不顾节俭之道的虚荣心在作祟。

  无论在餐厅就餐,抑或居家饮食,来自舌尖的浪费加重了粮食生产压力,给末端餐饮垃圾处理带来困扰。从消费行为来说,餐饮浪费也增加了公众日常开支,不利于消费理性形成。

  浪费行为无法优化社会的粮食资源配置,更无法提升公民消费层级,只能造成资源的无端流失。因此,理性的观念应是个人要遵循减量餐饮消费,在日常生活场景、社交范围内,推动节约之风在餐桌落地。只有更多人自觉行动起来,全社会的理性餐饮消费之风才能真正形成。

  为铺张餐饮消费做减法,除了可以改变餐饮消费的社会心态,也能扭转社会餐饮喜好,让公众拥抱健康生活。饮食不仅是社交,也关乎营养摄入。在“吃得饱”到“要吃好”的饮食偏好转变中,节俭能让人们重新审视饮食结构,重视营养均衡,讲究餐饮品质。

  根据相关研究,中小学校食物浪费严重,超过了城市餐饮平均浪费水平。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经济来源也主要来自家庭。在校园内刹住餐饮浪费之风,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成为学生的行动遵循,他们才能体会家长艰辛和生活不易,在走进社会后自觉践行节约美德。

  制止餐饮浪费是理念革新,也离不开具体践行。制止餐饮浪费,要让餐饮消费场景中有更鲜明的节约导向,餐饮消费过程要创新节约举措。在许多餐饮企业顺利迎来复工的背景下,商家也要以实际行动担起责任,善意提醒顾客理性节约消费。

  杜绝餐饮浪费也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的必要环节。在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动绿色健康出行和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均是在弘扬节约之风。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彼此呼应,共同缠绕在理性勤俭、居安思危的社会生活之树上。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