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遏制“拿命拍照”不是警察的独角戏

2020年08月10日 08:00   来源:燕赵晚报   张淳艺

  近来,青海省格尔木市的315国道部分路段成了“网红公路”,许多游客驻足并在公路中间拍照,甚至有当地导游将此地列为必去景点。当地交警采取了加强巡逻管控力度,在景点及违法地点设置警示牌等措施。尽管如此,网红公路游客“拿命拍照”的冒险行为仍时有发生。(8月9日《北京青年报》)

  315国道格尔木段在网上迅速走红,被称为“中国版66号公路”“中国最奇异的风情走廊”,吸引不少游客前去打卡拍照。公路毕竟不是摄影棚,游客们聚集在公路中间又蹦又跳,甚至躺在路面上取景拍照,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自2018年至今,315国道上因为拍照就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而该路段地处柴达木腹地,距离市区百余公里,救援难度很大,一旦遇到重大车祸,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格尔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专门抽调民警、辅警在这一路段进行常态化巡逻,并专门设置警示牌,但“拿命拍照”现象仍屡禁不止,违法者经常与执法民警打游击。

  网红公路“拿命拍照”,背后涉及短视频平台、旅行社、导游、游客等各方因素,遏制这一问题不应成为警察的独角戏,而应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其一,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审核,杜绝含有违法内容的视频。根据《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不得出现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行人站在道路中间拍照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不应该在短视频平台中出现。平台管理者应切实履行职责,禁止类似短视频发布,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视频节目进行清理整顿,对直播人员封杀账户。

  其二,加强对旅行社及导游的监管,依法查处违规经营行为。至今,打卡“网红公路”仍是不少旅行团的保留项目,很多当地导游会在不同道路上设置这样的项目。《旅行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安排或者介绍的旅游活动不得含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违反规定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只有违规经营行为得到应有惩治,广大旅行社和导游才不敢将“拿命拍照”作为宣传卖点,把游客安全当作牺牲筹码。

  其三,公众要提高安全意识,不把危险拍照当时尚。“拍照千万种,安全第一条。”驻足公路拍照安全风险极大,拍照者专心致志,难以有效观察周围环境,一旦过往车辆刹车不及,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公众要切记“风景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自觉抵制“拿命拍照”行为,不要让照片的美成为亲人的泪。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遏制“拿命拍照”不是警察的独角戏

2020-08-10 08:00 来源:燕赵晚报 张淳艺

  近来,青海省格尔木市的315国道部分路段成了“网红公路”,许多游客驻足并在公路中间拍照,甚至有当地导游将此地列为必去景点。当地交警采取了加强巡逻管控力度,在景点及违法地点设置警示牌等措施。尽管如此,网红公路游客“拿命拍照”的冒险行为仍时有发生。(8月9日《北京青年报》)

  315国道格尔木段在网上迅速走红,被称为“中国版66号公路”“中国最奇异的风情走廊”,吸引不少游客前去打卡拍照。公路毕竟不是摄影棚,游客们聚集在公路中间又蹦又跳,甚至躺在路面上取景拍照,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自2018年至今,315国道上因为拍照就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而该路段地处柴达木腹地,距离市区百余公里,救援难度很大,一旦遇到重大车祸,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格尔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专门抽调民警、辅警在这一路段进行常态化巡逻,并专门设置警示牌,但“拿命拍照”现象仍屡禁不止,违法者经常与执法民警打游击。

  网红公路“拿命拍照”,背后涉及短视频平台、旅行社、导游、游客等各方因素,遏制这一问题不应成为警察的独角戏,而应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其一,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审核,杜绝含有违法内容的视频。根据《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不得出现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行人站在道路中间拍照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不应该在短视频平台中出现。平台管理者应切实履行职责,禁止类似短视频发布,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视频节目进行清理整顿,对直播人员封杀账户。

  其二,加强对旅行社及导游的监管,依法查处违规经营行为。至今,打卡“网红公路”仍是不少旅行团的保留项目,很多当地导游会在不同道路上设置这样的项目。《旅行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安排或者介绍的旅游活动不得含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违反规定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只有违规经营行为得到应有惩治,广大旅行社和导游才不敢将“拿命拍照”作为宣传卖点,把游客安全当作牺牲筹码。

  其三,公众要提高安全意识,不把危险拍照当时尚。“拍照千万种,安全第一条。”驻足公路拍照安全风险极大,拍照者专心致志,难以有效观察周围环境,一旦过往车辆刹车不及,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公众要切记“风景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自觉抵制“拿命拍照”行为,不要让照片的美成为亲人的泪。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