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

2020年08月06日 07: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评论员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着眼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狠抓落实,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应对时代之变,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经济低迷、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市场萎缩等进一步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关键是准确把握“两个循环”的辩证统一关系。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良好的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循环夯实基础,顺畅的国际循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支持,“两个循环”协同运行、优势互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发展潜能,增创未来发展新优势。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内需市场快速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既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各国企业进一步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顺应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期待。

  新发展格局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不能曲解为“经济内部循环”“自给自足”。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是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要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一步加强各领域互利合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不管是遭遇“逆风”还是“回头浪”, 我们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

2020-08-06 07: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评论员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着眼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狠抓落实,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应对时代之变,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经济低迷、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市场萎缩等进一步加剧,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关键是准确把握“两个循环”的辩证统一关系。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良好的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循环夯实基础,顺畅的国际循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支持,“两个循环”协同运行、优势互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发展潜能,增创未来发展新优势。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内需市场快速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既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各国企业进一步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顺应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期待。

  新发展格局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不能曲解为“经济内部循环”“自给自足”。新发展格局的要义,是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要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一步加强各领域互利合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不管是遭遇“逆风”还是“回头浪”, 我们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