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

2020年08月05日 06: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帅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根据“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也很难精准表述这个概念。一般来说,这指的是社交语言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表达或来自网络社群,或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偶发妙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文化评判体系。从问卷调查来看,年轻人热衷“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可以看到,真正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轻人“玩梗”还是看重了其中的趣味与社交功能。

  从趣味上看,这些“梗”的普通特征,就是诙谐幽默,其中也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的调调儿。比如最近风靡网络的“奥利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梗”。虽然这个“梗”最早来自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红“朝阳冬泳怪鸽”——他在镜头前,伴随着十分夸张的动作与表情,喊出那段“流行语”:“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很多年轻人不仅在网上模仿“奥利给”的语气和表情,也在线下用这个“梗”来激励自己,甚至还有学生在大考前夕来一番“奥利给式的宣誓”,激励斗志,舒缓考前的压力。

  类似“奥利给”这样流行的“梗”还有很多,比如“鸡你太美”“雨女无瓜”“硬核”“海王”等,这些“梗”背后的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年轻人,用“玩梗”来调剂生活,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趣味性之外,“玩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身份认同。虽然当代网络文化看起来是“去中心化”与“无主潮”的,但也因此产生了无数个小圈子。这些文化小圈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话语壁垒,不同圈子之间虽有对话交流的可能,但未必能真的适应与理解彼此。各自小圈子里产生的“梗”,其实正是圈地自萌的结果。 因此,如何判定自己与对方是一个文化圈子的,“梗”就成了鲜明的身份识别标志。

  比如,影视鬼畜圈子里的“意大利炮”,就是一个判别使用者是否是“自己人”的典型的“梗”。没看过鬼畜版《亮剑》的人,恐怕会对这个“梗”一头雾水,当然也无法进入圈子内部的畅快交流中。而知道“意大利炮”这个“梗”来源的朋友,则很容易识别“自己人”,从而进入更加深入的“切磋”。当然,有些“梗”也随着影响力增强,而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成为更加知名的“流行梗”。但即便如此,很多不上网或不关注亚文化的人,依然搞不懂它的意思。因此,身份界定与认同的功能,也是“玩梗”的意图所在。

  不过,“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负面层次的东西。比如,有些“梗”的确是粗鄙之语,不久前被网友高度关注的“祖安文化”里,其实也有一些“流行梗”,但那些内容简直与脏话没有区别,应当成为年轻人拒斥的文化垃圾。还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起源和传播的“梗”,可能涉及侵害年轻人尊严与名誉的问题,比如那些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制造的“绰号”,在小圈子里也会变成一个“梗”,只是它很伤人,有素质的年轻人应当自觉抵制这些东西。

  “玩梗”作为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外界对其态度,应当是包容与积极引导。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有不少有趣的信息,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

2020-08-05 06: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帅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根据“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也很难精准表述这个概念。一般来说,这指的是社交语言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表达或来自网络社群,或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偶发妙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文化评判体系。从问卷调查来看,年轻人热衷“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可以看到,真正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轻人“玩梗”还是看重了其中的趣味与社交功能。

  从趣味上看,这些“梗”的普通特征,就是诙谐幽默,其中也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的调调儿。比如最近风靡网络的“奥利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梗”。虽然这个“梗”最早来自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红“朝阳冬泳怪鸽”——他在镜头前,伴随着十分夸张的动作与表情,喊出那段“流行语”:“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很多年轻人不仅在网上模仿“奥利给”的语气和表情,也在线下用这个“梗”来激励自己,甚至还有学生在大考前夕来一番“奥利给式的宣誓”,激励斗志,舒缓考前的压力。

  类似“奥利给”这样流行的“梗”还有很多,比如“鸡你太美”“雨女无瓜”“硬核”“海王”等,这些“梗”背后的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年轻人,用“玩梗”来调剂生活,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趣味性之外,“玩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身份认同。虽然当代网络文化看起来是“去中心化”与“无主潮”的,但也因此产生了无数个小圈子。这些文化小圈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话语壁垒,不同圈子之间虽有对话交流的可能,但未必能真的适应与理解彼此。各自小圈子里产生的“梗”,其实正是圈地自萌的结果。 因此,如何判定自己与对方是一个文化圈子的,“梗”就成了鲜明的身份识别标志。

  比如,影视鬼畜圈子里的“意大利炮”,就是一个判别使用者是否是“自己人”的典型的“梗”。没看过鬼畜版《亮剑》的人,恐怕会对这个“梗”一头雾水,当然也无法进入圈子内部的畅快交流中。而知道“意大利炮”这个“梗”来源的朋友,则很容易识别“自己人”,从而进入更加深入的“切磋”。当然,有些“梗”也随着影响力增强,而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成为更加知名的“流行梗”。但即便如此,很多不上网或不关注亚文化的人,依然搞不懂它的意思。因此,身份界定与认同的功能,也是“玩梗”的意图所在。

  不过,“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负面层次的东西。比如,有些“梗”的确是粗鄙之语,不久前被网友高度关注的“祖安文化”里,其实也有一些“流行梗”,但那些内容简直与脏话没有区别,应当成为年轻人拒斥的文化垃圾。还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起源和传播的“梗”,可能涉及侵害年轻人尊严与名誉的问题,比如那些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制造的“绰号”,在小圈子里也会变成一个“梗”,只是它很伤人,有素质的年轻人应当自觉抵制这些东西。

  “玩梗”作为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外界对其态度,应当是包容与积极引导。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有不少有趣的信息,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