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技让更多幸福触手可及

2020年08月04日 07:33   来源:工人日报   邓崎凡

  “科技改变生活”,这对牧民苏尼尔来说,不是口号,而是鲜活的现实写照。

  苏尼尔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深处。前些年,这里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单调不说,赶上冬季大雪封路,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去趟医院都是问题。

  去年,作为试点,苏尼尔家接通了新巴尔虎左旗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项目。从此,家里看上了高清电视,也有了稳定的无线网络。家人生病了,还能通过电视向旗里医院的医生远程咨询。今年疫情期间,家里的两个孩子通过电视上网课,学习一点没落下。

  多少年来,牧民祖祖辈辈顶风冒雪、四季迁徙、逐水而居,说到底,为的不过是“温饱”二字。现在,“温饱”解决了,大家有了新的要求——过上“和城里人没啥两样”的生活,这也是草原上的人们对小康生活直接而具体的向往。

  地广人稀,牧民散居,这是草原上“奔小康”面临的现实难题,当地政府选择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来克服。新巴尔虎左旗推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项目,覆盖了该旗75%的地域面积,95%以上的牧区用户通过网络享受到了基本的公共服务。

  一条光纤一张网,把现代生活送到了草原深处,让牧民们此前在脑海中编织的幸福和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小康生活靠奋斗,科技则给奋斗插上了一双翅膀。在牧区,手机放牧、无人机放牧、电子围栏、“互联网+畜牧”……这些高科技改变了延续千百年的生产方式,解放了人力,牧民们得以像“城里人”那样去拥抱便利、幸福的生活。

  在内蒙古,祖国北疆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科技就这样润物无声般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更推动着小康走进一家一户的大门。即便是那些“高大上”的科技,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了细致入微的落脚点。

  通辽科左中旗敖包苏木高标准农田核心区,推广了卫星导航精量播种。天上北斗卫星的精准导航,地上农机自动驾驶精准播种。受益于此,众旺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显光的6000亩玉米地,“每亩节省成本20元~30元,却能增加效益100元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这些走向小康生活的人们而言,科技更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推动力。在这些地方,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他们因此也由衷地期望更多新鲜科技走进生活、改变生活。

  很多时候,当我们说起科技时,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对它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也有些后知后觉。然而,在这些远离城市的普通人家,“科技改变生活”可以具体到眼观手摸。某种程度上,他们对科技带来的改变比城市里的人们有更加敏锐和深刻的体会。

  什么是小康?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用手机不出门就能放牧”“孩子在家就能接受教育”“放牧点可以自己发电”“电脑上就能看病”……

  小康有定义,也有诸多指标、目标,但归根结底,这些定义和指标最终指向的,仍是数以亿计的普通人,指向的是生活的气息,人间的烟火。生活靠双手创造,幸福靠奋斗获取,时间变动不居,时代阔步向前。这个时代有别于过去任何时代的一点在于,科技日新月异而无孔不入。在走向小康的路上,科技不能缺席,善用科技,让更多的幸福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科技让更多幸福触手可及

2020-08-04 07:33 来源:工人日报 邓崎凡

  “科技改变生活”,这对牧民苏尼尔来说,不是口号,而是鲜活的现实写照。

  苏尼尔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草原深处。前些年,这里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单调不说,赶上冬季大雪封路,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去趟医院都是问题。

  去年,作为试点,苏尼尔家接通了新巴尔虎左旗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项目。从此,家里看上了高清电视,也有了稳定的无线网络。家人生病了,还能通过电视向旗里医院的医生远程咨询。今年疫情期间,家里的两个孩子通过电视上网课,学习一点没落下。

  多少年来,牧民祖祖辈辈顶风冒雪、四季迁徙、逐水而居,说到底,为的不过是“温饱”二字。现在,“温饱”解决了,大家有了新的要求——过上“和城里人没啥两样”的生活,这也是草原上的人们对小康生活直接而具体的向往。

  地广人稀,牧民散居,这是草原上“奔小康”面临的现实难题,当地政府选择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来克服。新巴尔虎左旗推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智慧牧区项目,覆盖了该旗75%的地域面积,95%以上的牧区用户通过网络享受到了基本的公共服务。

  一条光纤一张网,把现代生活送到了草原深处,让牧民们此前在脑海中编织的幸福和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小康生活靠奋斗,科技则给奋斗插上了一双翅膀。在牧区,手机放牧、无人机放牧、电子围栏、“互联网+畜牧”……这些高科技改变了延续千百年的生产方式,解放了人力,牧民们得以像“城里人”那样去拥抱便利、幸福的生活。

  在内蒙古,祖国北疆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科技就这样润物无声般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更推动着小康走进一家一户的大门。即便是那些“高大上”的科技,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了细致入微的落脚点。

  通辽科左中旗敖包苏木高标准农田核心区,推广了卫星导航精量播种。天上北斗卫星的精准导航,地上农机自动驾驶精准播种。受益于此,众旺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显光的6000亩玉米地,“每亩节省成本20元~30元,却能增加效益100元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这些走向小康生活的人们而言,科技更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推动力。在这些地方,人们切实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他们因此也由衷地期望更多新鲜科技走进生活、改变生活。

  很多时候,当我们说起科技时,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对它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也有些后知后觉。然而,在这些远离城市的普通人家,“科技改变生活”可以具体到眼观手摸。某种程度上,他们对科技带来的改变比城市里的人们有更加敏锐和深刻的体会。

  什么是小康?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用手机不出门就能放牧”“孩子在家就能接受教育”“放牧点可以自己发电”“电脑上就能看病”……

  小康有定义,也有诸多指标、目标,但归根结底,这些定义和指标最终指向的,仍是数以亿计的普通人,指向的是生活的气息,人间的烟火。生活靠双手创造,幸福靠奋斗获取,时间变动不居,时代阔步向前。这个时代有别于过去任何时代的一点在于,科技日新月异而无孔不入。在走向小康的路上,科技不能缺席,善用科技,让更多的幸福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